?;さ脑鹑危貉萁呒?、法律性质及中国的立场
作者:堵一楠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作为21世纪全球人权领域的重要议题,“?;さ脑鹑巍痹诹瞎拇罅ν贫拢欢瘸晌噬缁峁刈⒌慕沟?。利比亚?;螅氨;さ脑鹑巍痹谘源呛托卸牟忝娉氏殖鼋厝幌喾吹拇?。有鉴于人道主义干预的正当性困境,“?;さ脑鹑巍钡靡圆⑷〉昧斯勰罹赫氖だ?。根据国际法的渊源理论,将“保护的责任”称为一项框架的说法是恰当的,但其并非全无规范性内容?!氨;さ脑鹑巍笨梢源印肮业氖滓鹑巍焙汀肮噬缁岬牟钩湓鹑巍绷礁鼋嵌燃右酝甘?,前者是“保护的责任”法律性质的主要体现,而后者正是导致其陷入制度化僵局的原因。重新协调“三大支柱”的关系是可能的突破路径之一。为了实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在谨慎接受“?;さ脑鹑巍被坝锏耐?,也开始参与干预理念的建构,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主张。
首先,联合国设立了防止种族灭绝与“?;さ脑鹑巍卑旃遥║N Office on Genocide Preven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以及建设和平委员会(Peacebuilding Commission)。前者的职能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特定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秘书长、联合国系统以及国际社会提出预警和建议。后者作为政府间的咨询机构,主要负责为受冲突影响的国家提供重建支持,由联大、安理会和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选举产生的31个成员国组成。其次,201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报告中指出,“?;さ脑鹑巍钡穆男杏悸堑讲煌厍牟钜臁J迪终庖荒勘晷枰蚝痛吻蜃橹龀龉毕?。[65]可见,国际人权?;げ⒉慌懦馇虿忝娴淖灾靼才拧D壳?,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已经开始着手推进与“?;さ脑鹑巍毕嗍视Φ脑ぞ逑?、援助机制等规范架构。[66]虽然评判其效果还为时尚早,但这无疑象征着良好的趋势。第三,2010年,丹麦、加纳以及“保护的责任”全球中心联合发起在国家层面设立专职主管(Focal Point)的倡议,以协调和改善政府间在多边外交、信息共享等领域的合作,创造承诺共同体,提高主权国家作为首要责任主体的?;つ芰Γ⑽涫怠氨;さ脑鹑巍钡淖橹致邸⑸杓普?。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1个国家和地区响应了这一呼吁。[67]
的确,从概念产生的背景来看,“?;さ脑鹑巍北患耐械暮裢?,是尽快促使国际社会在第三支柱相关问题上达成共识。有学者指出,实现联合国采取决定性行动的法律义务是“保护的责任”的真正价值。[68]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任务的前景诚然难言乐观。但是,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共同属于“国际社会的补充责任”,在强调刑事追诉以及军事干预等强制措施以外,更不应漠视人权问题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根源。这要求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作为第二支柱的“国际援助与能力建设”付出更多努力。2009年《履行保护的责任》报告指出,“三大支柱”同样重要,没有主次、先后之分,也不可被割裂。[69]由于第三支柱的困境而完全否认“?;さ脑鹑巍钡囊庖迨遣磺〉钡摹J率凳?,围绕第三支柱所产生的局部争议,并未影响各国对“?;さ脑鹑巍钡恼逯С?。对于这样一个包含着不同系统的复杂规范而言,内部构造的发展存在动态性差异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因此,必须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在继续讨论第三支柱的同时,加强对于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建设。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通过三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保证“?;さ脑鹑巍钡恼嬲涫怠馄涫狄卜从沉酥泄囊还峁鄣恪?/p>
[65]UN General Assembly & Security Council, The Role of Regional and Sub-Regional Arrangements in Implement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65/877–S/2011/393),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66]罗建波:《非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困境与出路》,《西亚非洲》,2007年第6期;李伯军:《论东盟对不干涉原则的突破与发展》,《求索》,2007年第12期。
[67]“Members of the Global Network of R2P Focal Points: Preventing Mass atrocity Crimes”, Global Centre for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6 Aug,2018.
[68]蔡从燕:《联合国履行R2P的责任性质:从政治责任迈向法律义务》,《法学家》,2011年第4期。
[69]UN General Assembly, Implementing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63/677),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p.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