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さ脑鹑危貉萁呒⒎尚灾始爸泄牧⒊?/h2>
作者:堵一楠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作为21世纪全球人权领域的重要议题,“?;さ脑鹑巍痹诹瞎拇罅ν贫?,一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利比亚?;?,“保护的责任”在言辞和行动的层面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处境。有鉴于人道主义干预的正当性困境,“?;さ脑鹑巍钡靡圆⑷〉昧斯勰罹赫氖だ?。根据国际法的渊源理论,将“?;さ脑鹑巍背莆幌羁蚣艿乃捣ㄊ乔〉钡?,但其并非全无规范性内容?!氨;さ脑鹑巍笨梢源印肮业氖滓鹑巍焙汀肮噬缁岬牟钩湓鹑巍绷礁鼋嵌燃右酝甘?,前者是“?;さ脑鹑巍狈尚灾实闹饕逑?,而后者正是导致其陷入制度化僵局的原因。重新协调“三大支柱”的关系是可能的突破路径之一。为了实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在谨慎接受“?;さ脑鹑巍被坝锏耐?,也开始参与干预理念的建构,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主张。
四、路径困境与突破可能
“?;さ脑鹑巍贝永砺鄣绞导姆伤俳贡砻?,联合国的机构或成员国,都认为国际社会应当避免在面临人道主义灾难时再次束手无策。然而,各方能够达成的,仅仅是对这一目的本身的拥护。上文已经指出,“保护的责任”的法律性质仍然不足,国际社会此前形成的共识均属意向性的说明。因此,在利比亚危机发生后,这一概念的发展逐渐放缓。其中,最大的阻力来源于各国对于第三支柱的纷争。
首先,归根结底,“?;さ脑鹑巍苯⒃谌说乐饕甯稍さ幕≈?。近20年来,虽然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对主权形成了挑战,但国家的核心意义并未因此消除。《宪章》在宗旨部分提及了人权,却并未将其纳入第2条所列举的各项基本原则中—主权平等却在其列。隐含之意,是否达成人权目标的手段必须遵循主权平等的原则?目前,履行第三支柱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无论是非国家武装团体的地位,还是国际刑事法院对国家元首的指控,在实践中都极可能影响到一国的根本利益—政治独立。在这种情况下,试图认定其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法原则显然过分荒诞,更不可能以之为基础进而发展相应的具体规则。不在少数的国家提出,限制否决权是落实“?;さ脑鹑巍钡南染鎏跫U庵趾羯饕醋砸韵?点原因:一,安理会常常议而不决,无法对灾难作出有效的回应;二,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实践中存在选择性适用。2001年《?;さ脑鹑巍繁ǜ嬷赋觯旱敝匾墓依婷挥斜簧婕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P5)应在授权使用武力预防或结束人道主义灾难的决议中放弃行使否决权。[55]这一建议虽然未能被纳入2005年《成果文件》,但后经瑞士、新加坡等国的推动,还是在秘书长2009年的报告中得到了体现,甚至出现了“不否决的责任”(The Responsibility Not to Veto)概念。[56]更有国家要求,在安理会陷入僵局时,必须明确联大和安理会的关系。如此种种,尽管或许会提高大国行使否决权的成本,但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下,很可能只是劳而无功:改革安理会的提议始终没有得到中、美等国的回应就是明证。其次,如上所述,以原则为起点发展规则的道路已经被否定,那么“保护的责任”若要继续深化,防止恶意被操纵和解释,则必须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内容,规定各国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将“?;さ脑鹑巍痹谥葱形鹊谋曜汲沟浊逦0崛绽窃谀诘男矶喾侵薰叶级源吮泶锪酥С?,并要求将关注点转向更务实的问题。[57]在此,规则缺失已经成为“?;さ脑鹑巍贝拥赖滦盘跸蚬史ㄍ平墓丶习F渲?,第三支柱—及时果断的反应,因其包含了使用武力的内容,成为了履行“?;さ脑鹑巍蔽蘅杀苊獾哪烟狻4酥肿韵露系慕?,意味着各国需要在细节上对使用武力的构成要件达成一致。然而,现实情况的复杂,又如何能够被文字所穷???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法律愈发凸显其滞后的一面,为“?;さ脑鹑巍鄙瓒ň咛宓拇シ⒒坪筒僮鞒绦蛭抟煊诼裣伦陨戆踩闹旅?,是不可能被各国所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对于将“?;さ脑鹑巍惫娣痘庖荒勘瓯旧?,国际社会也存在许多不同的意见。例如,美国始终反对将“?;さ脑鹑巍鄙仙魅返姆晒嬖?,因为这必然将限制其单边行动的自由。[58]而德国、荷兰等又担心过度的限制会迟滞反应的能力,导致灾难情势的升级。[59]更普遍的忧虑是,一旦参与了此类讨论,等于在官方层面直接承认了以武力解决人道主义问题的正当性,这一步是许多国家不愿迈出的。
[55]ICIS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2001, p.51.
[56]Nadia Banteka,“Dangerous Liaisons: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nd a Reform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2,2016.
[57]Paul D. Williams,“The‘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Norm Localisation, and Afric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Global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3,2009.
[58]Theresa Reinold,“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Impediment, Bystander, or Norm Leader?”, Global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1,2011.
[59]Remarks of Ambassador Dr. Peter Wittig,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of Germany to the UN, Informal discussion on“Responsibility while Protecting” with FM. Patriota and Prof. Ed Luck;Statement by Ambassador Herman Schaper,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Permanent Mission of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to the UN, Informal debate on Brazilian concept note on“Responsibility while Protec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