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作者:李智星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美苏二元霸权零和对抗的分析框架限定了对冷战终结史的考察,而从第三世界角度重新审视冷战终结,则不但打开了探索冷战多种终结的空间,也有助进一步揭示被一般冷战史叙事所掩盖了的关于超越冷战体系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史叙述。以万隆精神为基础,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并非一种参与19世纪模式下旧政治的新力量,而是构成新政治对旧政治本身的抵抗。在以欧洲古典国际法原则为标志的大国协调机制终结以后,以第三世界为主体自下而上的新政治实践对于想象和重构另一种国际合作共治的秩序空间及规范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前述文安立的论文里,两德缓和政策的推行被置于其所罗列的五个冷战终结点中的第一个,但他并未着眼于超越冷战的角度考虑或分析这些政策与终结冷战之间的联系,他提出的问题仍限在这些政策是巩固欧洲东西冷战现状还是削弱、转移苏联在欧洲的地位之间[16]。文安立文中所聚焦的五个不同的冷战“终结”里,大部分依然是置于1989~1991年冷战史结局的背景下奠定的基于美苏或东西方零和对抗模式的视野框架内被予以追问,但其中也包含一个外在于这一框架的历史终结点被提取出来,那就是1978~1979年发生在伊朗的政治伊斯兰革命运动?;裘纺岣锩谋淞艘晾誓酥林卸⒗澜缬肜湔教逑档墓叵怠T谥卸?,冷战更多是终结于70年代末的伊朗革命,后者展开了一种新的基于传统伊斯兰教信仰的普遍世界观和政治文化道路选择,与主导了伊朗政治超过一代人的“左右分立”(left-right division)形成鲜明对照?;裘纺岬囊了估贾饕逋狈炊浴白时局饕灏鳌保╟apitalist exploitation)和“共产主义无神论”(communist unbelief),也作为一股反抗美苏二元霸权(它们被视为同样的“恶魔”)的主体力量出现,这种力量的崛起也是长久以来纠缠于冷战两大霸权及其意识形态话语和现代化方案之间的伊朗乃至第三世界更多地方遭遇挫败后的结果[17]。整个80年代期间,政治伊斯兰在广泛的穆斯林人群中逐渐被激活和普及,这无异于宣告了冷战体系及其所划定的“左右分立”在中东伊斯兰世界转向失效。冷战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通过零和博弈决出胜败的方式,而是通过被另外的第三种普遍主义力量所悬置和超越的方式走向终结。
[16][17]Odd Arne Westad,"Beginning of the End: How the Cold War Crumbled", p.70, pp.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