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作者:李智星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美苏二元霸权零和对抗的分析框架限定了对冷战终结史的考察,而从第三世界角度重新审视冷战终结,则不但打开了探索冷战多种终结的空间,也有助进一步揭示被一般冷战史叙事所掩盖了的关于超越冷战体系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史叙述。以万隆精神为基础,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并非一种参与19世纪模式下旧政治的新力量,而是构成新政治对旧政治本身的抵抗。在以欧洲古典国际法原则为标志的大国协调机制终结以后,以第三世界为主体自下而上的新政治实践对于想象和重构另一种国际合作共治的秩序空间及规范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不过,在60~70年代历史时刻的内部视野,欧洲国家所实施的一系列新政策也并非毫无超逾冷战体系构造的效果?;汉褪逼诙酝庹呤导驶拱分薰沂酝及谕衙浪瞻匀刂?,及其对立冲突态势覆盖在欧洲的阴影,而自觉追求外交独立的意志。这种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外交新政以及在东西方阵营的国家间积极建立彼此沟通的桥梁,包括开展贸易、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互动,不但在两大阵营内部创造了一种脱离美苏霸权支配关系的离心倾向,从而松动了极化的二元政治秩序,而且更为越过冷战固化的分断壁垒而创造两大阵营国家间新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动力[14]。东西德之间实行有助于推动德国整合的新政治,以及法国基于戴高乐主义倡导的“第三条路线”或“新秩序”而改善与苏东的关系,并于1964年实现与新中国建交等,均蕴含着“超越冷战分断”(transcend Cold War divisions)的历史动态性要素,施加了“对两极霸权竞争结构的一种决定性动摇(a decisive break)”[15]。如果说60~70年代的冷战缓和在欧洲的确内含有冷战的某种历史终结点,那么,对其历史价值的重新评估则需要兼顾其中超越冷战部分所产生的政治社会和心理影响。
[14]Jussi M. Hanhim?ki,"Détente in Europe,1962-1975", pp.199~212.
[15]Jeremi Suri, Power and Protest: Global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Detente, p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