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炮约免费-51品茶风楼阁全国,快餐500元2小时联系,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作者:李智星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美苏二元霸权零和对抗的分析框架限定了对冷战终结史的考察,而从第三世界角度重新审视冷战终结,则不但打开了探索冷战多种终结的空间,也有助进一步揭示被一般冷战史叙事所掩盖了的关于超越冷战体系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史叙述。以万隆精神为基础,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并非一种参与19世纪模式下旧政治的新力量,而是构成新政治对旧政治本身的抵抗。在以欧洲古典国际法原则为标志的大国协调机制终结以后,以第三世界为主体自下而上的新政治实践对于想象和重构另一种国际合作共治的秩序空间及规范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万?。涸诘谌澜绻餐笔葡绿岢龅男鹿手刃蚬?/strong>

“万隆精神”(Bandung Spirit)当然并非孤立地诞生,它实际站立在亚非拉反对殖民主义的长历史线之上,这一历史线条可上溯至一战后亚非拉独立意识的“觉醒”,乃至整个19世纪时期殖民地人民对西方帝国威权的持续反抗[24]。

1919年,正是一战后“威尔逊时刻”(the Wilsonian moment)强烈冲击欧洲旧秩序之际,民族自决及民族平等的思想和口号响震全球。“威尔逊时刻”的爆发及随后列宁主义影响力的扩展[25],不仅预示着在欧战?;尘跋屡分?7~19世纪以来的大国协调—竞争秩序模式及其主导世界治理的霸权机制走向崩败,而新的秩序正在被召唤,并且,它更有力激荡起广大第三世界自身新的自主觉醒[26]。亚非拉第三世界不但在此一时刻形成追求民族独立和平等的自觉意识,同时也在“威尔逊式国际主义”和“共产党式国际主义”[27]的双重“启蒙”作用下,开始了逐渐生成第三世界自己的国际主义认同与期待的历史道路。伴随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争夺影响力的两种“国际主义”普遍意识形态—即美国的“威尔逊式国际主义”以及苏联“国际社会主义”(international socialism)与第三世界非殖民化动力间的复杂互动过程,一种“以非西方民族对压迫的共有体验来组织起跨国家(transnational)反帝运动的持久倾向”作为“国际主义”的另一选择(alternative)也得以产生,并深刻影响着二战后第三世界国际主义视域的形成[28]。这一次,提出“国际主义”秩序观的将不是大国霸权的领导者们[29],而是经由革命实现解放和正在争取独立解放的亚非力量,“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全新局面。在此之前,可以想到国家间秩序的提案者有威尔逊、丘吉尔,都是西方的领导人。人们从未想过这之外的可能性。万隆会议却以更大的规模展现了这一切”,也正由于这一次是由过去帝国霸权之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所建立起的独立国家自下而上向世界提出的新国际主义秩序理念,因此可以想见后者将是一种“新的、公正的准则”,“很多人真实地感觉到新的时代来临了”,“它使得此后的世界秩序透出些许希望的光芒”[30]。


[24]Gary Y. Okihiro, Third World Studies: Theorizing Libera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2016, p.48; P. M. H. Bell, The World since1945: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London: Arnold,2001, p.246; Mark Philip Bradley,"Decolonization, the Global South, and the Cold War,1919-1962", pp.466~470.

[25]考虑到威尔逊主义的提出背后,其与列宁主义相竞争的意识形态史语境,以及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主义名誉扫地后,列宁主义转而提升其在第三世界的吸引力,遂发生所谓“从威尔逊到列宁”的转移,故“威尔逊时刻”的说法或宜扩充为“列宁-威尔逊时刻”。

[26][美]埃雷斯·马内拉(Erez Manela):《1919:中国、印度、埃及、韩国,威尔逊主义及民族自决的起点》,吴润璿译,八旗文化,2018年;David C. Engerman,"Ideolog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ume1, pp.20~43.

[27][美]埃雷斯·马内拉:《1919:中国、印度、埃及、韩国,威尔逊主义及民族自决的起点》,第25页。

[28]Mark Philip Bradley,"Decolonization, the Global South, and the Cold War,1919-1962", p.467.

[29]同样是因为“国际主义”观与大国霸权自上而下的视角相联系,二战后美苏的国际主义实践也往往成为大国霸权向周边国家扩展和争夺自身世界性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战后国际主义在给予,但也在攫取”。Amanda Kay McVety,"Fear, Want, and the Internationalism of the Early Cold War", in Artemy Kalinovsky and Craig Daigle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Routledge,2014, pp.27~28.

[30][日]武藤一羊:《民众的亚洲:从万隆到德班》,辛朴译,《人间思想06:万隆·第三世界六十年》,贺照田、高士明编,人间出版社,2017年,第19~20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深圳社会科学》第十五期

  • 《深圳社会科学》第十四期

  • 《深圳社会科学》第十三期

  • 《深圳社会科学》第十二期

  • 《深圳社会科学》第十一期

  • 《深圳社会科学》第十期

  • 《深圳社会科学》第九期

  • 《深圳社会科学》第七期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