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炮约免费-51品茶风楼阁全国,快餐500元2小时联系,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作者:李智星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美苏二元霸权零和对抗的分析框架限定了对冷战终结史的考察,而从第三世界角度重新审视冷战终结,则不但打开了探索冷战多种终结的空间,也有助进一步揭示被一般冷战史叙事所掩盖了的关于超越冷战体系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史叙述。以万隆精神为基础,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并非一种参与19世纪模式下旧政治的新力量,而是构成新政治对旧政治本身的抵抗。在以欧洲古典国际法原则为标志的大国协调机制终结以后,以第三世界为主体自下而上的新政治实践对于想象和重构另一种国际合作共治的秩序空间及规范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认为,1989~1991年,冷战伴随东欧剧变暨共产主义阵营的瓦解而终结,不同意识形态认同的争战随之结束,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普遍体系开启了新的全球扩展阶段。自此,冷战摆脱了作为历史现在进行时的状态,而真正成为一段具有起源、发生经过、演变和最终结束的历史闭合过程。这对冷战史的研究与书写产生了不寻常的影响??梢运担湔浇崾切吕湔绞罚∟ew Cold War History)研究得以产生的现实前提[1]。

对大部分以美苏二元霸权阵营冲突为主线的冷战史叙事而言,冷战博弈进程是以其中一方转换其意识形态原则或立场、在霸权体制上发生衰变乃至自我瓦解为方式而告终[2]。这种基于美苏零和(zero-sum)对抗的冷战史叙述聚焦于冷战大国实力政治(realpolitik)秩序中两极矛盾的总体性结构,关注战后占据国际关系主导位置和支配全球历史命运的霸权冲突格局。问题在于,这种冷战史叙事视角基本局限于大国(及其阵营)的内外变动和相互竞争,以及其自上而下(from above)对世界秩序演化所施加的历史影响,却忽视了冷战在两极霸权体制之下尚存在着其它多种不同国际政治力量互动的层面,尤其是忽视了作为冷战全球史进程重要参与者的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与人民自下而上(from below)对冷战国际发展动态产生的复杂作用[3]。第三世界如果仅被视为美苏霸权冲突体系下处于边缘地位的从属者或受影响者,而被动回应大国的全球冷战政策及其实践效应,那么,其立足于自身主体性而与美苏之间诸种直接或间接、联合或反抗的复杂纠缠,及在此基础上对冷战国际秩序进程所产生的能动的反作用影响,包括对冷战演变史和终结史的不同介入,都无法在历史叙述和分析的层面上得以被问题化[4]。从第三世界位置和视角出发审视冷战国际史的始末,不简单是对固有冷战史书写范式的某种补充,更主要是使整个冷战世界史图景本身得以真正被复杂化、多样化,以打开战后全球历史场域内部更丰富的构成维度与内涵。


[1]陈兼、余伟民:《“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2]以美苏零和博弈的叙述模式书写冷战史的整个过程,在新冷战史研究成果里,例如:John Lewis Gaddis, The Cold War: A New History, New York: Penguin Books,2007.

[3]50年代中期以后第三世界非殖民化力量的兴起及对冷战国际史进程的介入,使得原本在美苏或东西竞争框架下的冷战进一步衍生出在第三世界与美苏之间、即“南北”框架下的第二冷战(Cold War II)进程,而形成相互纠缠和影响的“两个‘冷战’”(two“Cold Wars”)。但是,这种将冷战逻辑扩展到囊括超级霸权和第三世界间南北动态关系的解释模式,却使第三世界独特的政治主体性所蕴含的超越冷战的历史创造性意义受到了遮蔽。Jason Parker,“Cold War II: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the Bandung Conference, and the Reperiodization of the Postwar Era”, in Steven Casey ed., The Cold War: Critical Concepts in Military, Strategic and Security Studies, Vol. III, New York: Routledge,2013, pp.251~275.

[4]在新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对第三世界的关注尽管得到突显,但在美苏等大国霸权冲突仍基本处于冷战史叙述的前景、进而限定了冷战史叙事主线的状况下,一种第三世界自身的主体视角仍多数处于次要(minor)或随附位置,而就第三世界角度考察冷战终结史则更为稀缺。参见Tony Smith,“New Bottles for New Wine: A Pericentric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old War”, Diplomatic History.24, No.4 (Fall2000), pp.567~591; Silvio Pons and Federico Romero eds., Reinterpreting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ssues, Interpretations, Periodiz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Frank Cass,2005; Odd Arne Westad,“The New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Three (Possible) Paradigms”, in Steven Casey ed., The Cold War: Critical Concepts in Military, Strategic and Security Studies, Vol. 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3, pp.89~105.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