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作者:李智星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美苏二元霸权零和对抗的分析框架限定了对冷战终结史的考察,而从第三世界角度重新审视冷战终结,则不但打开了探索冷战多种终结的空间,也有助进一步揭示被一般冷战史叙事所掩盖了的关于超越冷战体系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史叙述。以万隆精神为基础,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并非一种参与19世纪模式下旧政治的新力量,而是构成新政治对旧政治本身的抵抗。在以欧洲古典国际法原则为标志的大国协调机制终结以后,以第三世界为主体自下而上的新政治实践对于想象和重构另一种国际合作共治的秩序空间及规范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万隆折射出的这种第三世界国际主义“政治可能性”,凝聚了亚非(日后更扩延至拉丁美洲)去殖民运动对抵抗帝国剥削压迫的共同意志,以及为塑造一个平等互爱的“更美好的世界”[42]而团结起来的愿景。在此意义上,第三世界所认同的新的世界普遍性秩序既是以平等和独立摆脱15~19世纪以来帝国和霸权政治的逻辑,也是以友好和团结置换分断化的全球冷战国际竞争。由第三世界所构成的所谓“中间地带”,在冷战美苏霸权看来是有待被干涉和占夺的空间,但在世界革命政治的意义上,“中间地带”作为尚未被冷战体系所覆盖的区域,恰构成了冷战体系自身的“薄弱环节”,从中蕴含着突破既有体系、创造新的秩序的可能性。对一种无序化全球霸权纷争状态的共同反对,催生了周边第三世界国家与人民由自身的特殊历史位置和境遇出发的旨在再造整个普遍世界秩序形式的抵抗政治主张,从而第三世界并非代表一股参与到旧政治斗争中的新权力,而是代表一种反抗旧政治模式本身的新政治秩序追求。
[42][挪]文安立:《全球冷战》,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