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作者:李智星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美苏二元霸权零和对抗的分析框架限定了对冷战终结史的考察,而从第三世界角度重新审视冷战终结,则不但打开了探索冷战多种终结的空间,也有助进一步揭示被一般冷战史叙事所掩盖了的关于超越冷战体系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史叙述。以万隆精神为基础,第三世界国际主义并非一种参与19世纪模式下旧政治的新力量,而是构成新政治对旧政治本身的抵抗。在以欧洲古典国际法原则为标志的大国协调机制终结以后,以第三世界为主体自下而上的新政治实践对于想象和重构另一种国际合作共治的秩序空间及规范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超越冷战的几个时刻
1961年夏的柏林危机(the Berlin Crisis)和1962年秋的古巴导弹?;╰he Cuban Missile Crisis)发生以后,美苏冷战形势开始出现缓和。尤其在60年代后期,由于分别受到越战困局、共产主义阵营内部动荡以及全球激进政治运动冲击等影响,东西方阵营共同谋求转变冷战对抗的意向显著加强,并最终促成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所谓冷战缓和期(detente)。关于冷战缓和史的分析,旧的冷战史学和冷战结束后兴起的新冷战史研究存在着观点上的差异。由于正身处具体的冷战历史现场,70年代初的冷战史研究者对其时国际政治局势一系列变动的判断难免受时代氛围所限,以至将冷战缓和视作冷战秩序的结束以及“一个新的国际秩序”(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正开始形塑[9]。对于大部分见证过1989~1991年政治震荡后的冷战史学者们来说,缓和仅仅是冷战零和对抗史过程中一段暂时的变奏:尽管70年代初的缓和阶段的确改变了当时冷战对抗的紧张性程度,但是冷战体系的核心特征,即美苏霸权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军事等层面上保持两极对峙的基本结构仍然存在着,美苏分断(the US-Soviet divide)仍构成整体世界政治的原初基础,这决定了冷战在70年代依然持续,并直至其中一方在意识形态立场或霸权体制上发生急剧转变,终结冷战的“现实可能性”(real possibility)才得以存在[10]。至于缓和期间东西两大阵营复杂的互动政策及和解实践,在多大程度上与促成冷战秩序最终发生1989~1991年的瓦解存在关联,则是不易确定的:以欧洲为例,缓和与东西交往政策也许对于穿越铁幕(iron curtain)并推动东方阵营最后向西方倾斜具有准备作用[11],但也可能是两大阵营试图维持冷战结构现状的一种相互策略[12]。
[9]Akira Iriye, The Cold War in Asia: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74, p.165.
[10]Mark Kramer,"Power, Politics, and the Long Duration of the Cold War", in Silvio Pons and Federico Romero eds., Reinterpreting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ssues, Interpretations, Periodizations, pp.21~38.不过,也有新冷战史研究学者仍持有冷战终结于60年代初缓和期的论点,例如Anders Stephanson,"Fourteen Notes on the Very Concept of the Cold War", in Gearóid ó Tuathail and Simon Dalby eds., Rethinking Geo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1998, pp.62~85.
[11]Jussi M. Hanhim?ki,“Détente in Europe,1962-1975”, in 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ume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p.212.波兰知识分子甚至将西德总理勃兰特1970年在华沙的惊天一跪(背后代表其东方政策的转向)与30年后波兰和捷克最终归入西方经济军事联盟联系起来,参见Odd Arne Westad,"Beginning of the End: How the Cold War Crumbled", p.69.
[12]从抑制60年代全球激进反霸政治运动的角度,把握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缓和变局作为维系冷战现状稳定的“保守”(conservative)政策,可参见Jeremi Suri, Power and Protest: Global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Deten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p.2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