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
作者:林升栋 吴晶晶 易苑 刘红琪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用户对于社交媒体头像的选择是其在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呈现与构建的重要方式。一个有趣的观察是,美国社交媒体平台多流行本人的“大头照”,而国内用户却很少选择自己的真人照为头像。在中美两个属性功能最为接近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和Twitter上,研究者分别进行头像随机抓取,样本量各为100。小样本抽样结果显示:中国用户更偏好非真人头像,而美国用户更偏好面部清晰的真人头像,验证了中美用户社交媒体头像的偏向观察。社交平台头像的不同呈现承载了用户对自我的不同理解和期待。为了深入探究中国用户不爱用真人头像这一媒介行为的文化原因,研究者采取深度访谈法,调查了28位中国微信用户的头像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发现,被访者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中国用户不用真人头像这一现象却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诸多共性原因:一是中国用户在差序格局的社交关系下,对陌生人存有较高警惕心,强调对容貌隐私的?;ぃ欢侵泄没ё⒅厮说钠琅杏胙酃?,害怕公开化的个人形象会招致别人的凝视和讨论,对自我形象呈现出高度在意和谨慎的态度;三是中国用户强调精神自我,倾向于借由客体“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摆脱了身体在场的情境,然而文化却以一种更为隐匿的方式深刻地形塑着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
截断式的自我容貌不仅不能体现自我感知的整体性,也无法透露出具有共通感知和意识的信息。单看真人照片无法推断这个人个性犹豫,但一个备受关注的动漫形象却可以;单看真人照片也无法猜测某人内心积郁,但一只被扼住喉咙的小猫却可以。
因此,当容貌无法体现出整体性的自我知觉和精神内涵时,中国用户巧妙地采用“借物抒情”,利用客体事物来进行个性与情感“托物言志”般的隐喻性表达。如图8所示,被访者选择了一幅色彩靓丽、热烈的花卉插图作为头像,“这些花的颜色让我想到夏日的石榴花,很有生命力,感觉自己都好像融在花里了”。(S14)被访者将自我对生命的感受和情感移置、灌注在客体对象中,使得客体对象“融”进了自我。可见在对头像中客体事物的审视过程中,被访者除了提及客体的形式、结构、色彩等可见因素外,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客体对象与主体我之间的感知联系,呈现出一种意向性的认知结果。
所以,中国用户的头像即使只是一朵简单的花或是一只普通的小猫,但只要它们符合使用者主体的内涵表达,主体便会将自我的心境与人格寄于这些客体之上,在虚拟媒介中用头像作为“相似我”的呈现。而伴随着主体对自我感知的变化,用户也有可能调整头像图片以吻合心境,展现出一种具有弹性、可变的动态自我。如图9所示,被访者称自己在当时正处于迷茫无措的时期,色调灰暗的风景埋藏着自己的迷茫与焦虑;之后状态好转,她又将头像替换成图10,以鲜艳的花朵和明媚的蓝天暗示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