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
作者:林升栋 吴晶晶 易苑 刘红琪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用户对于社交媒体头像的选择是其在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呈现与构建的重要方式。一个有趣的观察是,美国社交媒体平台多流行本人的“大头照”,而国内用户却很少选择自己的真人照为头像。在中美两个属性功能最为接近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和Twitter上,研究者分别进行头像随机抓取,样本量各为100。小样本抽样结果显示:中国用户更偏好非真人头像,而美国用户更偏好面部清晰的真人头像,验证了中美用户社交媒体头像的偏向观察。社交平台头像的不同呈现承载了用户对自我的不同理解和期待。为了深入探究中国用户不爱用真人头像这一媒介行为的文化原因,研究者采取深度访谈法,调查了28位中国微信用户的头像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发现,被访者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中国用户不用真人头像这一现象却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诸多共性原因:一是中国用户在差序格局的社交关系下,对陌生人存有较高警惕心,强调对容貌隐私的保护;二是中国用户注重他人的评判与眼光,害怕公开化的个人形象会招致别人的凝视和讨论,对自我形象呈现出高度在意和谨慎的态度;三是中国用户强调精神自我,倾向于借由客体“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摆脱了身体在场的情境,然而文化却以一种更为隐匿的方式深刻地形塑着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
[9]Cristani M,Vinciarelli A,Segalin C,et al.Unveiling the multimedia unconscious:Implicit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multimedia content analysis[C].The21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CM,2013:213-222.
[10]李翘楚.“文字式”社交头像选择及社会文化效应[J].中国报业,2019(16):20-21.
[11]杨嫚,曹聪颖,程媛媛.社交媒体头像呈现与使用动机研究——以大学生微信应用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82-188.
[12]Zhao S Y,Grasmuck S,Mar tin J.Identity construction on Facebook:Digital empowerment in anchored relationship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5):1816-1836.
[13]Chang J,Ren H L,Yang QG. A virtual gender asylum?The social media profile picture, young Chinese women’s self-empowerment,and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digital femin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18,21(3):325-340.
[14]刘双,马敬然.中西方“自我观”比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192-193.
[15]王星河.中西方隐蔽文化中自我观剖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44-47.
[16]潘志然,崔红.独立型与依赖型自我:Markus等的自我结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65-468.
[17]何道宽.简论中国人的隐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82-89.
[18]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4):57-63.
[19]彭兰.美图中的幻像与自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2):14-18.
[20]杨国枢.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