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
作者:林升栋 吴晶晶 易苑 刘红琪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用户对于社交媒体头像的选择是其在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呈现与构建的重要方式。一个有趣的观察是,美国社交媒体平台多流行本人的“大头照”,而国内用户却很少选择自己的真人照为头像。在中美两个属性功能最为接近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和Twitter上,研究者分别进行头像随机抓取,样本量各为100。小样本抽样结果显示:中国用户更偏好非真人头像,而美国用户更偏好面部清晰的真人头像,验证了中美用户社交媒体头像的偏向观察。社交平台头像的不同呈现承载了用户对自我的不同理解和期待。为了深入探究中国用户不爱用真人头像这一媒介行为的文化原因,研究者采取深度访谈法,调查了28位中国微信用户的头像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发现,被访者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中国用户不用真人头像这一现象却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诸多共性原因:一是中国用户在差序格局的社交关系下,对陌生人存有较高警惕心,强调对容貌隐私的?;?;二是中国用户注重他人的评判与眼光,害怕公开化的个人形象会招致别人的凝视和讨论,对自我形象呈现出高度在意和谨慎的态度;三是中国用户强调精神自我,倾向于借由客体“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中摆脱了身体在场的情境,然而文化却以一种更为隐匿的方式深刻地形塑着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
与许多中国用户对真人头像抱有较深的隐私顾虑不同,国外文献表明,美国用户对使用真人头像普遍持有开放的态度。这样一种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十分类似于双方在线下的日常礼仪:美国人习惯招呼与搭讪,在路上遇见陌生人,常?;崴孔⑹游⑿Γ蛘泻粲押檬疽?。然而中国人面对陌生人时,则更多带着戒备心,表现为目不斜视匆匆而过,大多认为贸然搭讪有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冒犯与轻浮。[17]这种线下社交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可能也延伸至虚拟社交里。美国用户将真人照片作为头像向所有人展示,仿佛对每一个人都在无差别地打招呼;而中国用户面对陌生人,隐藏自己的真实面貌,划分出关系距离,避免和不熟悉的人有过多的接触和了解。恰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如同一圈圈的水纹,由中心到边缘逐渐变淡,以自己为中心,会对不同亲疏层级的他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模式。
面对虚拟空间中复杂差序化的人际关系,当中国用户无法去设置不同分组,只能使用统一头像去应对所有关系时,会更倾向于对自我形象进行遮盖和掩藏,表现出较低的自我真人头像披露意愿和更高的隐私保护意识,从而转向一种安全、委婉的自我呈现方式,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进行不同差序关系的调节和控制。使用图1的被访者(S13)表示:“微信上有很多不熟的人,但又想在社交媒体中表达自己可爱亲和的形象,因此选择了这只可爱的小鸟当头像?!蔽薅烙信?,另一被访者也表示:“选用这张照片(图2)做头像是因为图片很好看,具有普遍性的观赏美感。其次,旋转木马、迪士尼星黛露饮料杯都体现着少女心、可爱,希望通过这个头像展现自己少女心和可爱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别人也可能通过这个头像建立我的形象——可爱少女?!保⊿20)即使是使用自己的真实照片也会采取折中式的表达以划分出隐私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安全领域,使用图3的被访者表示:“出国留学之后习惯使用自己照片做头像,但因为朋友列表有陌生人,不想露脸,所以选择了一张真人的背影照片作为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