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作者:方映灵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佛学救世是近代中国的一股思潮。本文选取梁启超、章太炎作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他们佛学救世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家如何从自身的思想背景和学术素养出发,选取与应用佛学。本文力图在分析过程中从更广泛的时空范围里去考察,将论题与弗兰西斯·培根、康德、桑塔耶那、马克斯·韦伯等近代西方相关思想家的思想相映照,希冀由此对整个近代中国应用佛学思潮,以及对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能有一个更清晰地把握和客观地评价。
(二)法相之理
梁启超没有具体对佛教的哪一宗派有偏爱。一生中除了“业力”说外,就推崇“三界惟心”说。他也把“三界惟心说”说成是“真理”(《自由书·唯心》)。总的说,他对佛学是采取了“六经注我”的今文经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他那里虽然实用、灵活,也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但同时从学术态度上来讲,也显得肤浅和不够严谨。他的思想出现前后不一致、相矛盾,归根起来也可以追溯于此??晒蟮氖牵挠凶灾?,并且“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清代学术概论》)。由此我们也应该说,这也不乏一种学术风格,这种风格与梁启超那“不肯压抑”情感的个性相一致、相吻合。
对比梁启超,章太炎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受其古文经学学术素养影响,章太炎比梁启超理性严谨得多。虽然他与梁启超一样认识到宗教的现实功用,但并不像后者那样只因“吾师友多言佛学”,便自己也“且言佛学”(《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而是一开始便进行了清醒理智地判教工作,最终摒弃了有神的、“与平等绝远”的基督教和“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孔教,选中了在他看来无神的、平等清净的佛教。进一步地,他与梁启超以“模糊影响笼统”的态度来谈佛学截然不同,他不但对宗教的种类加以选择,而且对佛教各宗派也进行了择取。他厌弃崇拜鬼神的净土宗,选择了“自贵其心”“依自不依他”的禅宗与唯识宗。最后,他还从学术角度出发加以衡量,选中了注重名相分析的唯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