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作者:方映灵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佛学救世是近代中国的一股思潮。本文选取梁启超、章太炎作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他们佛学救世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家如何从自身的思想背景和学术素养出发,选取与应用佛学。本文力图在分析过程中从更广泛的时空范围里去考察,将论题与弗兰西斯·培根、康德、桑塔耶那、马克斯·韦伯等近代西方相关思想家的思想相映照,希冀由此对整个近代中国应用佛学思潮,以及对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能有一个更清晰地把握和客观地评价。
(二)从道德到宗教
康德曾经断言,“道德不可避免地走向宗教”[31]。而西方许多思想家也持同一观点,如斯宾诺莎主张把宗教作为“教育平民”的工具,费尔巴哈想建立爱的宗教,休谟也主张建立“真正的宗教”,并且休谟认为,宗教是“道德最可靠的根基,社会最坚固的支柱”,需要通过“宗教的动机”把人们“约束”在道德范围之内[32]。尽管这些思想家们把视线投向宗教的主客观原因不尽相同,但在认为宗教对道德具有大的约束力这一点上,他们都是一致的。梁启超、章太炎显然都遵循了这一路线并以具体实际的主张表现出来。
梁启超认为,宗教思想“宜于治事”,其原因有五点:“一曰无宗教思想则无统一”,“二曰无宗教思想则无希望”,“三曰无宗教思想则无解脱”,“四曰无宗教思想则无忌惮”,“五曰无宗教思想则无魄力”(《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中国历来有神道设教的传统,原因应该就是在这。因而可以说,梁启超是反思了神道设教传统并为它作出了新论证,而这种新论证无疑暗示着梁启超此后的思想轨迹,他的救亡救国必定循着这一思路走下去。梁启超显然是这样做了。他选择了佛教,认为“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乃平等而非差别”“乃自力而非他力”。因此,“舍已救人之大业,惟佛教足以当之矣。”(《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31]康德:《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第一版序。
[32]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陈修斋、曹棉之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