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
作者:方映灵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佛学救世是近代中国的一股思潮。本文选取梁启超、章太炎作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他们佛学救世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近代中国思想家如何从自身的思想背景和学术素养出发,选取与应用佛学。本文力图在分析过程中从更广泛的时空范围里去考察,将论题与弗兰西斯·培根、康德、桑塔耶那、马克斯·韦伯等近代西方相关思想家的思想相映照,希冀由此对整个近代中国应用佛学思潮,以及对梁启超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能有一个更清晰地把握和客观地评价。
(二)从无神到有神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一点点哲学使人倾向于无神论,……但深究哲理,使人心又转回到宗教去。”这是因为:“当一个人的精神专注意许多不相贯的次因的时候,那精神也许有时会停留在这些次因之中而不再前进;但是当它看见那一串的次因相连相系的时候,它就不能不飞向天与神了?!盵17]培根在这所说的主要是自然方面。16、17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刚刚从宗教领域里争得一点地盘,它的发展成就还不足以解释宇宙一切,因此最后都得像牛顿一样把上帝作为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与第一因,这就是培根所说的“飞向天与神了”。这应该说是时代的局限,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高度发展,培根的话便只会具有历史而非现实的价值。但事情却远非如此。在科学昌盛发达的20世纪,美国哲学家桑塔耶那却把培根的话奉为“至理名言”[18],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桑塔耶那看来,“宗教不是对任何东西的如实叙述,而是伦理性真理之寓言、隐喻式的表现。它差不多变成了一种诗,因而我们不应以科学的方法去衡量它,而应以美学的和道德的尺度去衡量它?!盵19]他批评“板着面孔”不信宗教的“乖张”态度,指出必须认识到:“宗教已经成了最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成了艺术和哲学的主要根源,而且,也许成了人类最大幸福的泉源,在这样的一种势力里面,必定含有一些合乎人之常情而且必不可少的东西?!盵20]宗教已成为一种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势力,对它不应熟视无睹,而应理智地加以研究,探索它的奥秘。其实,这种态度是一种理性态度,是一种欣赏、一种衡量、一种审视而不是一种信仰。但培根所指的从无神到宗教,最重要的却在于一种信仰—虽然这种信仰是出于一种迷茫、一种不可理解。这样一来,桑塔耶那的新注解只能说是一种借题发挥,是得之于培根的一种启示,而非对培根“名言”本身的解释。
[17]培根:《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7页。
[18][19][20]M·怀特:《分析的时代》,杜任之主译,商务印务馆,1987年,第50页,第50页,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