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交往的身份认同*
作者:杨竞业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全球化时代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重要学术问题。
文化认同在直接意义上就是生活认同。人在生活中存在,这种生活存在本质上是文化存在。因为在文化的结构里,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不过是交往主体在其前后相继的、相互统一的现代交往实践中的能动反映。这就是黑格尔为何富有洞见地把人看作是在整个生活进程中由“他的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1]这个道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就更进一步,他们认为生存、生活于一定交往关系中的人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2]交往主体就是在这些交替演进的交往形式中相互认同、相互确证,这种认同和确证就是主体对自身生活的内涵、结构、秩序的连贯建构。这种建构正是基于交往生活实践之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在间接意义上就是身份认同。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蛘咚?,“人就是文化的存在”[3]。这种存在并不是表层的存在,而是一种间接存在、深沉存在。作为一种间接存在,交往主体要以一定媒介来传达主体的思想意识,来中介与他人、环境和社会的关系,在其中获得存在的规定以直观自身。而每一个与主体相关联的他者,每一个包容主体的环境和为主体提供滋养的社会组织或机构都以其存在来媒介主体的存在,并使主体在那种存在中发现自己、接受自身、认同个我。在??驴蠢?,那种通过“认识真理、说出真理和实践、实施真理的事实”的活动,通过“修行”塑造自身以使主体恰当地行动和生存,从而使主体“是其所当是和是其所愿是”的实践[4],就是主体身份认同的间接呈现。作为一种深沉存在,文化在现代交往中多数是以不可见的事象、样态出现,文化的事象、样态“是社会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互为媒介、交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一种不可能从外部直观中了解到的属性”[5]。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在经济交往、政治交往、语言交往、艺术交往、宗教交往中对主体的“交往”身份的自觉呈现,就是在塑造和演绎神话、创建和发展科学、占有和奠立历史中对主体的“劳作”身份的合法承认,就是在无限绵延的全面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对由主体的人格、尊严、情感和权力所整合成的“权威”身份的深刻抽象和能动反映。
文化认同在综观意义上就是历史认同。既然文化是人们的生产和交往的共同作用的产物,而生产和交往又总是表现为前后承接、不断演进的历史的形式,那么,文化认同作为身份认同的抽象形式必然要以历史认同的具体方式表现出来。在现代交往视野,历史认同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包含认同的历史。因为“认同的薪火正是各个民族代代相传的,并且其历史通常已达千百年之久,因而成为今天和未来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属性”[6]。那么,这种作为文化的根本属性的认同就渗透在人们的生产与交往的整个历史之中,人们相互认同的历史就是确认主体身份的历史。二是包含历史的认同。这就是包含着对主体的生产历史和交往历史的认同。从生产的历史看,人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7]。人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统一构成了其生产方式以及在这种生产方式之中的身份。从交往的历史看,人们“与谁交往”和“怎样交往”统一构成了其交往方式以及在这种交往方式之中的身份。这两种身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从而综观地显示
[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2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8页。
[3]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4][法]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3~334页。
[5]刘奔:《交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6][加拿大] 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