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交往的身份认同*
作者:杨竞业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全球化时代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重要学术问题。
身份的交往主体,力图建立差异、减弱差别。这是从自然主义向理想主义的过渡,集中在去除规定性、增加否定性,即去除阻碍主体进行身份过渡的那些不合理规定,增加否定主体自身不被他者承认的晋进要素。另一方面,处于上层身份或高层身份的交往主体,力图增加吸引、减少排斥。这是从占有主义向本位主义的过渡,体现在既得利益阶层、特殊利益阶层对本阶层人员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资源的占有和重新分配以增加吸引力,同时对本阶层以外人员既有身份的强化以减少他们对自身的排斥力[1]。这就引出了如何通过理顺过渡、提高识别以解决现代交往中主体的身份认同的深层问题。最后,身份的同系和认同是现代交往的高层问题。在现代交往中,人们不能回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的单一性身份标准,即使可以,依然存在多种人为的身份差别。因而人们并不是要完全消除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消除的那些身份差别,而是要力图促进交往主体在交往的此在获得身份认同,在继续的交往历程中逐渐逼近较高程度的身份认同,特别是通过身份认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与同系身份的完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从同系身份的完善方面看,这是“把人们紧密团结到一起的相互联系的认可”[2],也是对具有同构关系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方面看,这是人们获得“全面的生产的能力”[3]的前提,也是消除交往主体那种由身份的二元对立所造成的利益两极分化的条件。这两方面在现代交往中取得一致或者平衡的社会诉求,正反映出那些具有索引价值的文化传统、习俗礼仪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被整合到身份认同上去这一深层问题。
从根本上看,现代交往中身份认同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把交往媒介转化为互利的交往条件,并把互利的交往条件确立为主体间相互认同的条件,进而把认同的条件实现为身份认同的现实。这一问题要想得到确切而合理的解决,就要进一步探究现代交往中的身份认同的结构和特征。
二、“四位一体”:身份认同的结构和特征
在现代交往中,身份认同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人格认同、能力认同、权力认同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存在一个内在的子结构,或者说这些认同作为子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与交往主体的行为相适应,并从中体现出鲜明的认同标尺。
(一)人格认同是身份认同的精神标尺
人格概念是一个社会关系概念。所谓“人格”,就是人之为人的资格、条件。它是指在现代交往中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人对交往行动的心理、尊严和情感的恰当定位和顺利表达。而人格认同是现实的人的普通的心理认同、高贵的尊严认同和深厚的情感认同的统一。正是人格认同的力量为身份认同提供了精神标尺。
首先,人格认同是普通的心理认同。认同作为人的一种积极的生命意识,是人格的基本特征。人不同于生物界的生命体,也区别于动物界的存在物,因为人是具有独特生命意识和运用语言进行交往以凸现自己“特殊的人格特质”[4]的社会存在物。这样一个存在物,存在于每一个体人与他人的一切社会交往活动的联系之中。人的社会联系建基于如下条件之上,即承认他人具有智力、理性,并且“都是为了自己的最高利益而行动的”[5]。这种把他人看成和自己一样能以自己的一定程度的智力去思考,
[1]布尔迪厄在充分吸收了M·福日尔在其论文《国家模式和消费的社会模式:1485至1560年法国的限制奢侈法》中提出的等级制消费符号所强化的身份认同这一思想后认为,那种对“服装面料和金、银、丝绸饰品的使用”,既“?;ち斯笞褰准睹馐芷矫窠准兜馁栽健?,又“延伸并加强在贵族阶级内部等级的监督”。实质上,这种等级制消费符号正反映了身份的过渡和识别依赖于象征资本的一个侧面。参见[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的理论》,谭立德译,三联书店,2007年,第101页。
[2][加拿大]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56、259、26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4]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p.179.
[5]3[美]埃里希·弗洛姆:《生命之爱》,王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54~155页,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