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交往的身份认同*
作者:杨竞业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全球化时代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重要学术问题。
能以合乎生命存在的合理理性去生产,能以满足不断进步之需要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去交往所形成的基本一致的心理,就是交往主体之间的心理认同,即认同他人的智商、认同他人的能力、认同他人的需要与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是基本等价的。这一普通心理事实说明,心理认同是人格认同的基础结构,而人格认同实现于心理认同之中。其次,人格认同是高贵的尊严认同。人从脱离动物界之后所形成的历史被看作人生成为真正的人的历史。人的历史有一个突出之点,就是一方面把人的本能的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1],一方面把人的交往的旨趣提升到更高层次。前者说明,人的种种动物性本能之削弱的对面正是其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并获得高度发展;而后者说明,彰显人之为人的尊严的身份在现代交往中被确立起来。黑格尔指出:“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a href="file:///C:/Users/news25/Desktop/00%E5%8F%91%E6%B7%B1%E6%80%9D%E7%BD%912019%E5%B9%B4%E7%AC%AC3%E2%80%945%E6%9C%9F%EF%BC%88%E6%80%BB%E7%AC%AC5%E2%80%947%E6%9C%9F%EF%BC%89/2019%E5%B9%B4%E7%AC%AC5%E6%9C%9F%E6%80%BB%E7%AC%AC7%E6%9C%9F/%E6%B7%B1%E5%9C%B3%E7%A4%BE%E4%BC%9A%E7%A7%91%E5%AD%A6%202019%EF%BC%885%EF%BC%89.docx#_ftn2" name="_ftnref2" title="">[2]那么,人何以需要“尊敬他自己”?又何以配得上“最高尚”这个词语?因为这是人在大量、复杂、长期的现代交往实践中总结、提炼而得出的感受,是一种“个体对他的环境、他的同伴、他所生活的社会以及存在的挑战的态度”[3]。人以其高贵的尊严成长于社会,并从中获得与之相适应的身份认同。再次,人格认同是深厚的情感认同。认同是情感性的精神活动,而情感又是产生于交往过程中的激烈的心理活动。一种认同要是被看作非常简单、随意、直观的机械动作,那么与这种认同相连系的情感活动和木偶戏的动作没有多大差异。严格起来说,这种木偶般的情感根本就不能说是人的情感,它至多只是贫乏的虚拟做作。问题在于:现代交往中的现实的人不是被抽动着的木偶,而是有自觉选择意识的智慧性存在,是有积极生产意识的情感性存在。一方面,交往主体要借助感性媒介树立对他人的道德感,并“为自己的个性担负道德责任”[4];另一方面,交往主体要在现代交往中强化情感自我分配,以此改变基于自身利益而产生的主体境遇[5]。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处于一种道德性、境遇性之中的身份认同就赋有了深厚性的情感意义,这种意义在时代的价值坐标上把人格认同引向能力认同的发展向度。
(二)能力认同是身份认同的时代标尺
在原初意义上,能力和身份难于交杂加以讨论。因为能力从潜在能力到现实能力的转变是一个不断挖掘、逐步提升的动态过程,而身份虽然也可以经过政策、制度的调整而转换,但身份的取得与主体的能力并无必然联系。在全球化时代,对能力的诉求与建设则把能力与身份结合得非常紧密,即交往主体的能力可以改变其身份,身份也反映着交往主体的能力。应当说,在现代交往中,人的能力认同与其身份认同在时代价值取向上大体一致。
首先,能力认同是健康能力的认同。健康能力是能力体系中的基础结构,也是获得能力认同的首要条件。在古希腊,斯巴达婴孩的健康能力要经受严酷的考验,这种近乎“无人道”的考验与国家对他的身份认同紧紧包裹在一起[6]。在当代,交往主体不得不面对诸如躯体的颠簸、工作的变动、生活的挤压和灵魂的漂泊等问题,因而能否拥有正常的体力、良好的心态、平衡的精神,被看作健康能力的内在结构完善与否的评价要素。从柏拉图的身体训练理念到尼采的身体崇拜信仰,从杜威的身体教育思想到毛泽东的“德智体”思想中的体育,都可以看作对身体能力及其重要性的强调和揭示。就其主要方面看,健康能力是交往主体的身体的健康和精神、心理的健康所综合呈现出来的实践能力。没有健康能力,即使主体的身份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保留,却并不能获得长久的能力认同,反而会影响这种能力认同,乃至取消对主体的身份认同。其次,能力认同是学习能力的认同。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
[1]4[德]黑格尔:《小逻辑》,第36页。
[2]5[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陈太胜、陈文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27页。
[3]6[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94页。
[5][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第207页。
[6][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