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交往的身份认同*
作者:杨竞业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全球化时代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重要学术问题。
其次,摆入过渡性、提留识别感。差异性可以带来身份上的一个鉴别,在于它能够形成“有”做基础?!坝惺裁础被蛘咭浴坝惺裁础比ブっ鳌笆鞘裁础?,从而取消他者对自己的不确定性身份的疑虑,即对来自外部且关乎身份认同之“无”或“不是”的断定的取消,这一点尤为重要。在黑格尔看来,“有之为有并非固定之物,也非至极之物,而是有辩证法性质,要过渡到它的对方的?!?a href="file:///C:/Users/news25/Desktop/00%E5%8F%91%E6%B7%B1%E6%80%9D%E7%BD%912019%E5%B9%B4%E7%AC%AC3%E2%80%945%E6%9C%9F%EF%BC%88%E6%80%BB%E7%AC%AC5%E2%80%947%E6%9C%9F%EF%BC%89/2019%E5%B9%B4%E7%AC%AC5%E6%9C%9F%E6%80%BB%E7%AC%AC7%E6%9C%9F/%E6%B7%B1%E5%9C%B3%E7%A4%BE%E4%BC%9A%E7%A7%91%E5%AD%A6%202019%EF%BC%885%EF%BC%89.docx#_ftn1" name="_ftnref1" title="">[1]就交往主体而言,一方面,主体占有的、拥有的、摆出的,自然可以作为明示他的身份的组成要素。但是,这些要素能否被他者所认同还是不确定的,因为“有”还是“一个表象的东西”,它需要过渡到一个实质的东西,可以带给他者以思想认识的东西,才能使“有”的价值体现出来,才能通过媒介物去确立主体的身份。另一方面,现代交往除了要利用“有”、突出“有”的作用,还要去除“无”,消除不能证明主体的“不是”的方面?;谎灾龅阶龊萌コ拔蕖钡墓ぷ饕允怪魈寤竦蒙矸萑贤?,需要“一个更确切的规定和更真实的界说”[2]。这个规定就是“在‘有’中,或在‘有’和‘无’两者中,去寻求一个固定的意义”,一个具体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主体间的“识别感”。要是能够提留识别感,主体的身份认同就能够获得真实的界说。显然,识别感的提留,产生于从主体间占有、拥有、传递或消除交往媒介的不确定指向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也是顺应同系和建立认同的过程。再次,顺应同系性、建立认同感。消除媒介物的不确定指向和取得“象征的一致性”是相契合的。赫布迪吉在其视觉文化研究中认为,这些象征性象征着一种“同系性”,即交往主体凭借风格、凭借时装和服饰“为自己创造出了一种身份认同”[3]。而这种身份认同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顺应同系性,即“在一种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创造和传达这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形式之间”[4]取得顺应。这种顺应,既是那些作为亚文化的个性、风格、符码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交往主体的身份要素相适应,也是交往主体创造和传达这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形式与主体所选择的交往媒介的意义确定性相适应。二是建立认同感。认同感是交往主体间的认同感。一方面,主体对依赖于具有差异性的媒介物而产生的差异感的承认,接着把这个承认带入具有过渡性特征的识别感之中,而识别感的出现及其渐趋增强将消除不能代表主体身份的“无”的方面,从而建立认同感。另一方面,这种认同能否保持一个稳定、持续的水平,还不能只看是否消除主体身份的“无”的方面或肯定主体身份的“有”的方面,而要全面把握“有”和“无”两个支架的平衡。这就是说,只有全面考察身份认同的主要问题,才能做出明确判断。
根据上述认识,现代交往中的身份认同,是指交往主体采用一定的交往媒介形成差异性交往方式、摆入过渡性交往状态、顺应同系性交往风格,并遵循突出差别感、提留识别感、建立认同感这样一个程序,以确认自己身份的性质、特征的文化过程。这一过程说明,身份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而是交往主体不断调整交往媒介、适应交往环境和巩固交往角色的动态过程。
(二)“身份认同”的主要问题
在现代交往中,身份认同作为交往主体确立合法身份的一种合理秩序,涉及如何认识身份的差异和差别、吸引和排斥、过渡和识别、同系和认同及其之间的关系等主要问题。
首先,身份的差异和差别是现代交往的表层问题?!安钜臁笔且桓鲎匀桓拍睿侵缸匀豢吞宓拿婺勘硐?。作为单一的自然个体,其差异出自本身,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差异是不能消灭的。在现代交往中,交往主体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来自个体的不同体质[5]、不同服饰,也来自媒介的不同运用、背景的不同设置,还来自话语的不同言说、思想的不同传达,等等。就此意义来看,交往主体的身份
[1]3[德]黑格尔:《小逻辑》,第192页,第193页。
[2]4[美]马尼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常宁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62页。
[4][美]马尼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常宁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62页。
[5]体质的差异是个体有机体所承载物质的差异,这一差异导致人的个性、心理、意志差异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由不同体质之身体所媒介的交往,这种交往动机激发的过程也明显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必须追溯到与产生这一个体而相互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中去。参见[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第102~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