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交往的身份认同*
作者:杨竞业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全球化时代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重要学术问题。
差异,是不能改变的自然性差异。通过考察每个公民的身份证、每个考生的准考证、每个学员的借书证等,就能够说,这些证件所代表、指示着的主体的身份,既是不可剥夺的,又是有差异的。而“差别”是一个社会概念,是对社会客体的面貌描述。它也可以是对历史客体的形态表述,例如劳动差别、城乡差别、体脑差别、干群差别、时代差别,等等。这些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历史造成的,也是为人的文化形成的,所以,与这些差别相适应的身份差别是可以被改变的。这种改变,往往是通过主体间的现代交往来具体实现的。因此,身份的差异和身份的差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种区分对现代交往来说还只是表层问题。其次,身份的吸引和排斥是现代交往的间层问题。在现代交往的进展中,主体面临着如何确认和调适自己身份的问题。当交往主体对自我身份做出差别处置,就形成差别间层。差别间层主要体现为无身份对有身份的倾向,准身份向正式身份的位移,底层身份对中高层身份的羡慕,低利益身份向高利益身份的追求,非职务身份对职务身份的仰望,非职称身份向职称身份的晋进,等等。每一间层的差别身份,前者向后者的移动、跃进,可以看作是身份的吸引;反之,每一间层的差别身份,后者向前者的固守、退却,则可以看作是身份的排斥。在黑格尔看来,“排斥是吸引的前提”、吸引“也以排斥为前提”,而且“吸引以排斥为中介”、“排斥以吸引为中介”[1]。这就是说,吸引和排斥互为前提和中介。就交往主体的身份而言,身份差异只是以一种外在关系表现出来,即在存在方式上建立互为前提的关系;而身份差别在间层上的吸引和排斥,则是在认同取向上形成互为中介的关系。这说明,在现代交往中,身份认同的力量在于身份差别的吸引,而它的破坏力量在于身份间层的排斥。再次,身份的过渡和识别是现代交往的深层问题。现代交往是平等的交往,这是在理想意义上设定的结论。设定的结论自然不能担当解决交往主体身份的过渡和识别的指引。但是,如果说现代交往是不平等的交往,那么不就从反面设定了“身份的过渡和识别是不可能的”这一逻辑结论?所以,从平等与否这一角度来理解交往主体身份的过渡和识别就难于深入。这就提出了怎样才能够推进交往主体身份的过渡和识别这一深层问题。审思这一问题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方面,处于底层身份或下层
[1][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