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地区产业演进的规律与逻辑— 以深圳40年发展路径为例
作者:白积洋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产业发展成绩,实现了从模仿、跟随式创新向竞争、自主创新的转变,从依靠“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起家,成长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城市,形成了“加工—制造—创造”的持续发展路径。40年来,在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是产业发展、升级的直接动力,技术创新是重要推动力,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合力促进了禀赋要素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要素供给、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等多重因素的共振、相互作用,实现了深圳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持续性。
(一)1980—1991年,“三来一补”产业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政策优势,以及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发挥劳动力密集、土地价格低廉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产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中心-外围”关系。1985年深圳与中科院共同创立我国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希捷、康柏、富士康等企业入驻;在1987年财政部“三来一补”企业减免工商税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劳动密集型三资企业特别是港资企业大量涌入深圳,产业发展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的轻工产业发展特征,奠定了深圳产业起飞的基础。这一时期,深圳成为改革的试验区和压力测试区,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机会和后发优势,在经济体制以及政府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胆试验,率先实行土地市场化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劳动合同制等制度创新,创造了约一千多个“国内第一”。这些制度创新,在时间上比其他地区超前许多,推动了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出“深圳速度”“深圳效率”,发挥了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四个窗口”(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并与我国双轨制与渐进式改革特征高度吻合。
(二)1992—2002年,“三来一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阶段
“三来一补”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深圳区域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一方面劳动力仍具有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世纪90年代后,抓住扩大开放的机会,凭借仍具有成本优势的人口红利以及形成的资本积累,深圳充分利用其外商投资电子产业的集聚优势和特区创建初期发展壮大的内地军工电子业“窗口”企业优势,以及跨国公司信息产业转移中的率先接纳优势,大力引入资本更密集、技术更高的电子信息产业,着力促进民营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电子信息产业迅速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产业。这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深圳早于其他城市将近10年的前瞻布局,如早在1995年7月召开的深圳科技大会就提出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今后的中心工作,明确了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三大支柱产业,10月份发布《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思想;199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1999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