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深圳城际关系研究
作者:朱惠斌 2021-08-12 17:56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从区域视角出发,以增长极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相关城市总体规划、战略规划为研究对象,从“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深圳-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城市”三个层面分析深圳的城际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深圳发展形成的涓滴效应明显强于极化效应,并伴随着一定的回波效应。
环珠江口战略合作以环珠江口重要项目(见表2)和环珠江口重要区域为基础,其中,环珠江口重要项目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西部快速轨道线、莲塘/香园围口岸、深圳前???、广州南沙新区开发和珠海横琴新区开发等内容?;分榻诤献髑蛟蚧ü餐;で?、合作开发区、协商提升区和协作开发区。时间和费用可达性分析中,港珠澳大桥建设后,香港和珠海将得到显著的收益,也有利于沟通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
改革开放后,深圳从户籍人口仅为3万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为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与香港、广州、惠州、东莞和中山等城市相互关系演变均对城市发展形成显著的影响。在行政区经济模式、经济特区体制、自然地理因素和区域经济联系需求的共同影响下,深圳形成了超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其他中心城市不同,深圳发展形成的涓滴效应(对区域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有利影响)明显强于极化效应(对区域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不利影响),并伴随着一定的回波效应(人口才能够欠发达地区向深圳集聚),表明深圳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其他城市协同发展。深圳逐步建立与广州的错位发展,向东莞、惠州的产业梯度转移,开辟珠海、中山的经济腹地拓展模式,将有限土地资源释放于更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产业,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改造,充分运用城际关系以促进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惠斌.跨界合作演进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4,29(02).
[2]朱惠斌.行政区区间联系及其空间效应的系统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1).
[3]朱惠斌,李贵才.影响跨界增长的区域要素研究述评[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01).
[4]朱惠斌.城市行政中心区位选择与迁移类型—以深莞惠都市区为例[J].热带地理,2013,33(05).
[5]朱惠斌,李贵才.深港跨界合作与同城化协作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07).
[6]朱惠斌,李贵才.区域跨界合作的模式与特征[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4).
[7]朱惠斌,李贵才.基于功能网络的珠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5,35(02).
[8]钟韵,梅敏.回归20年以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联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9]张仁寿,刘伊尹,王广英,陈金玲,杨林.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以国家中心城市广州为例[J].广东经济,2019(10).
[10]熊瑶,黄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化—基于企业组织关系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05).
[11]陈子真,雷振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经济辐射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5).
[12]程皓,阳国亮.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腹地的PVAR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10).
[13]魏达志.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J].深圳社会科学,2019(04).
[14]韩靓.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特征及机制演化—兼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比较分析[J].深圳社会科学,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