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立”高校体育课的建立和变迁—以北京大学为考察中心
作者:白雪松?章深 2021-08-10 11:25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民国肇始,新成立的教育部希望通过“军国民”式的体育课养成积极捍卫共和的新国民,但多数北大学生对体育课并不积极。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国立高校强制开展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军事体育,这种做法引发了北大学生的不满和反抗。具体考察1936年之前的北大体育课的建立、开展和变迁情况,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北大体育的认知,还有助于我们从体育这一特殊的角度更加立体地理解近代青年精英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过程。
回首晚清民初30余年间的北大体育,我们不难发现,北大体育成为了青年精英与国家权力进行互动的场域: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北大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而北大体育课的具体开展情况则真实地反映了青年精英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张弛。晚清时期,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的改革者普遍将“尚武精神”视作救亡图存的药方。对于改革者而言,体育必须服务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业。为此,清政府大力倡导“尚武精神”,并将兵操引入京师大学堂。虽然京师大学堂的体育课徒有其表,但青年精英对“尚武”和“救亡”的呼唤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继续生存的希望。讽刺的是,伴随着“尚武”而来的民族主义浪潮却也冲击了非汉人的清朝政权。[49]最终,作为民族的中国得以存续,而作为政府和国家机器的清廷却在此起彼伏的革命声中覆灭了。民国政府的教育部延续了晚清时期的做法,大力提倡“军国民精神”,体操依然是北大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与晚清不同的是,民国教育部强调“军国民精神”的用意不仅在于强国保种,还多了一层通过体育捍卫共和的期许。官方并没有过多干预大学的体育课程,北大等国立高校能够自由地开展体育教育。1927年国民党北伐胜利胜利之后,随即开展了一系列影响高等教育生态的举措,北大体育课程的调整即忠实地反映了这一现实。北大体育课程在晚清民初30余年间的变化清楚地向我们表明,近代大学课程的发展不仅遵循着课程自身的发展逻辑,同时还深刻地受到不断变化的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制约,即使“边缘”如体育者也无法独善其身。
[49]Henrietta Harrison, Inventing the Natio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