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核心价值的21世纪新意义
作者:黄俊杰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将朱子学置于21世纪新视野之中,探讨朱子学中的“理一分殊”说、“仁”说与“公共”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新意义。
察,则犹其余事也。但日本儒者却努力解消朱子“仁”学的形上学基础,常以“气一元论”批判朱子学的伦理学二元架构。日韩儒者对朱子“仁”学之讨论意见,与17世纪以降日韩地区实学思想之昂扬颇有关系[1]。东亚各国儒者可以反对朱子,可以批判朱子,可以与朱子论诤,但却不能跳过朱子所建立的“仁”学新典范。朱子“仁”学在日本与韩国的影响,至今余波荡漾,绵延不绝[2]。
那么,朱子的“仁”学新说,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具有何种新意义呢?21世纪是一个不同文明互相碰撞的新时代,早在上世纪末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就预言,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传统战争会日趋减少,战争最容易爆发于文明与文明的断层在线[3]。亨廷顿学说的创见在于他指出“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问题在21世纪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当代国际关系著名学者如入江昭(Akira Iriye,1934~)[4]与平野健一郎(1937~)[5],也都强调国际关系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但是,亨廷顿的论述仍不免带有19世纪德国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1898)以降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旧思维。正是在这一点上,儒家政治思想可以补当代政治学说之不足0[6]。
自孔子以降,东亚各国儒家学者思考“自我”与“他者”之互动,以及“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之抉择问题时,均以“文化认同”为最居首出之地位??鬃釉缫阉倒霸度瞬环蛐尬牡乱岳粗?,既来之,则安之?!保ā堵塾铩ぜ臼稀罚┨拼赫餍础毒湃啡匪堤铺凇笆家晕涔σ缓D冢找晕牡禄吃度恕?a href="file:///C:/Users/news201801091/Desktop/00%E5%8F%91%E6%B7%B1%E6%80%9D%E7%BD%912019%E5%B9%B4%E7%AC%AC3%E2%80%945%E6%9C%9F%EF%BC%88%E6%80%BB%E7%AC%AC5%E2%80%947%E6%9C%9F%EF%BC%89/2019%E5%B9%B4%E7%AC%AC4%E6%9C%9F%E6%80%BB%E7%AC%AC6%E6%9C%9F/%E6%B7%B1%E5%9C%B3%E7%A4%BE%E4%BC%9A%E7%A7%91%E5%AD%A6%202019%EF%BC%884%EF%BC%89.doc.docx#_ftn7" name="_ftnref7" title="">[7],以文化价值理念作为“自”“他”互动之基础,始终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所以,17世纪日本古学派大儒伊藤仁斋(1627~1705)的长子伊藤东涯(1670~1736),听到山崎闇斋(1619~1682)弟子转述山崎先生所提出,如果中国攻打日本而以孔孟为大将及副将之问题时,笑曰:“子幸不以孔孟之攻我邦为念,予保其无之”[8];当18世纪朝鲜大儒丁茶山(1762~1836)读过日本儒者著作后,就写信给儿子说日本不会攻打朝鲜[9]。上述日韩儒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都是以“文化认同”作为基础而提出的。
在21世纪东亚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理论潜力而可以成为人类共同接受的普世价值的,就是儒家的“仁”学。东亚儒家“仁”学特重人与人相与之际应有的行为准则(如“仁者,爱人”、“克己复
[1]我最近曾详论朱子“仁”学在日韩之新发展,参看黄俊杰:《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台大出版中心,2017年,第299~350页。
[2]韩国成均馆大学辛正根教授曾著二书,详论儒家仁学,见《????? ??》,??:???,2005;???:《?????? ????》(??????? ???? 1),??:????,2011。日本本土健次郎教授主张以江户儒家“仁”学,作为经历大地震灾难之后,回归日本生活的精神资源,见[日]土田健次郎:《“日?!堡位貜通D江戸儒学の“仁”の思想に学ぶ》(早稲田大学ブックレット《“震災後”に考える》),早稻田大学出版部,2012年。
[3]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huster, Inc., 1996。
[4]Akira Iriye,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77-185。
[5]平野建一郎:《国际文化论》,东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9~200页。
[6]0我以前曾对亨廷顿学说有所探讨评论,见Chun-chieh Huang, “A Confucian Critique of Samuel P. Huntington’s Clash of Civilization,”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16, No.1/2, spring/ summer 1997, pp. 146-156。
[7][唐]魏征:《九成宫醴泉铭》,周绍度等编:《全唐文新编》第3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603~1604页。
[8][日]原念斋:《先哲丛谈》,庆元堂、拥万堂,1816[文化13]年刊本,第3卷,第4~5页。
[9][韩]丁若镛:《示二儿》,《与犹堂全书》第3册,民族文化文库,2001年,《集1·诗文集》,卷21,第373页;[韩]丁若镛:《日本论一》,《与犹堂全书》第2册,《集1·诗文集》,卷12,第282~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