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炮约免费-51品茶风楼阁全国,快餐500元2小时联系,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新时代我国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作者:陈姝宏  2019-12-03 15:30  新传播    【字号:  

2003年,我国将社区矫正制度移植过来后,将社区矫正对象规定为五类因社会危害性较小而在社区进行矫正的特殊人群,其范围包括管制、缓刑、暂于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以及假释。因为犯罪而缺失了部分社会权利,使矫正对象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在接受强制性监管的同时,还要面对住房、工作、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减缓和摆脱压力仅仅依靠矫正对象自身能力是无法达到的。对他们而言,修复社会关系,建立社会关系网,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救赎。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一般认为,人们都要经过双重的社会教化:初级教化和再社会化。初级教化是启蒙教化,是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再社会化教化是指人在初级教化基础上为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改变而重新建立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人按照新的社会文化要求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心理、性格、行为,得到新的认同的过程1。戴维·波诺普认为,再社会化是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可见,再社会化是改变和建立新的社会化,是与过去的社会化教化告别。社区矫正对象是社会教化失败而需要进行再社会化教化的特殊群体。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既不完全等同于正常人的再社会化,也不完全等同于监狱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不只是初级社会化的规范加上新的规范,而往往是要求人们放弃原来的规范,接受新的规范。再社会化教化就必然要求人们作出感情、心理和性格的牺牲,并认为,这种牺牲需要付出代价。但是,正常人的再社会化教化过程是在正常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上的改变,虽然需要付出代价,但这种付出是在社会环境的帮助和教化下完成的。并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断地接受再社会教化的。而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是在改变其原来错误的心理、行为基础上的教化。他们在再社会化之前已经受到了刑罚惩罚的代价。罗伯逊认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工具2。与正常人的再社会化不同,由于社会排斥和歧视,矫正对象会遭受社会成员的排挤和冷落,再社会化的过程较正常人更为艰难。

监狱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是在监狱的强制下进行的,并且,监狱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是在监狱中进行,而不是在社会环境中,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小。而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中实现的。这就一方面给矫正对象与家人、学校、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工具互动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必须受司法部门的强制性监管。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是介于普通人的再社会化和监狱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之间的一种再社会化方式,其内容、方式、方法及参与的人员、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都具有特殊性。

然而,我国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经过十年的建设,似乎已经走到了瓶颈期。社区矫正正式的基本制度和框架已经建立,但从矫正对象获得社会支持的角度来看,来自各方的社会排斥使矫正对象孤立无援,非正式的社会支持较弱。事实上,由于社会支持关系网络的断裂,我国的社区矫正并不具备实质意义上的社区矫正要件,而仅仅停留在司法矫正的层面。

三、修复与重建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经过2003年试点、2005年扩大试点和2009年全面试运行阶段后,2014年全面推进。2013年以来,司法行政机关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89.6万人,累计解除174.5万人,净增长15.1万人,现有社区服刑人员突破70万人。社区矫正在我国试行后,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围绕社区矫正的机构建设、法律规定、执法队伍、社会支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社区矫正已见成效,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同和较高的社会评价。但是,矫正对象的社会关系网断裂、社会信任缺失、社会资本匮乏等问题,正式支持似乎“力不从心”,非正式支持却“有心无力”。虽然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一直处于0.2%左右的较低水平,但研究发现,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效果并不理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84页。   2.[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58页。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