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国家碳排放达峰过程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作者:唐杰 温照傑 王东 孙静宇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当前碳排放达峰理论分析基础主要包括Kaya恒等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以诺德豪斯为代表的资源最优配置动态均衡方法等,相关分解方法主要分为基于指标的分解法、自下而上方法和基于系统优化的模拟等。本文归纳已有碳排放达峰的相关研究,总结相关研究的实证结论,认为碳排放水平与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决定于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但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外,经过研究表明,能源产出效率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有为政府是解决市场机制失灵的关键,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结果。文章进一步对OECD碳排放达峰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量化了工业化、城市化、产业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在碳排放达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口增长带动碳排放总量增长,人均GDP带动资源消耗上升的收入效应递减,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能源强度的下降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其中制造业占比与碳排放的关系不确定。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不仅是气候变化问题,而且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密切相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为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换,完善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与合理有效的政府干预是不可或缺的。
三、OECD国家碳排放达峰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是我国与OECD经济增长动态具有明显相似性。我国经济要素投入由低向高的动态再配置、创新能力、结构变化与OEC D同方向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但提升速度更快。我国人口总量略高于OEC D,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水平均为OECD的90 %左右,经济总量与人均GDP约是OECD的1/4。我国实现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临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紧迫性空前提高。抓住新能源革命机遇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是我国城市化率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与OECD平均水平有20年差距。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质量的提升将构成新的重要的发展红利。我国城市化率上升过程中,创新驱动的贡献会持续上升,城市化对碳排放量的拉动作用转为脱钩和推动碳排放达峰。要广泛引入新能源技术,推动能源革命,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三是研究开发费用占比已与OECD相当,持续的创新投入增长表现为商标、专利与工业设计量已经赶上或是超过了OECD的总和。科学期刊论文发表2017年即已经接近OECD总和的30%。数量型要素投入驱动型增长已经让位于创新驱动增长。
四是我国制造业占比是OECD平均数的二倍,无重量的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和占GDP的比重已经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创新能力增长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亮点纷呈,以营商便利性衡量的我国政府绩效进步很快,以专利申请衡量的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创新进展与OECD大致相当。
五是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对我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使用,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水平。实施工业去过剩产能、落后产能、限制高能耗和高碳排放技术发展,优化行业内部技术与产品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实现我国工业部门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其次是我国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高碳排放的燃煤发电占比与OECD差距持续扩大。要坚定地推动能源革命,促进低碳能源发展,限制煤炭生产和消费,有效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水平。在电力需求仍将高速增长情况下,推动电力行业脱碳,实现更快的碳排放强度下降。[36-37]第三是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革命的主战场,能源革命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各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大力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支点的新能源技术对创新驱动具有重要意义。
六是,碳排放达峰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也不仅是环境污染问题,碳排放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的负的边际产出。从提高社会净产出的长期动态视野看问题,所有企业应用环境和气候友好型的新技术,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就会增强,环境生态破坏就会减少,低资源消耗的新兴产业部门就会有较快增长,环境生态和气候变化的社会成本就会降低,人民群众就能从绿水青山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