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国家碳排放达峰过程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作者:唐杰 温照傑 王东 孙静宇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当前碳排放达峰理论分析基础主要包括Kaya恒等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以诺德豪斯为代表的资源最优配置动态均衡方法等,相关分解方法主要分为基于指标的分解法、自下而上方法和基于系统优化的模拟等。本文归纳已有碳排放达峰的相关研究,总结相关研究的实证结论,认为碳排放水平与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决定于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但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外,经过研究表明,能源产出效率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有为政府是解决市场机制失灵的关键,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结果。文章进一步对OECD碳排放达峰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量化了工业化、城市化、产业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在碳排放达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口增长带动碳排放总量增长,人均GDP带动资源消耗上升的收入效应递减,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关系,能源强度的下降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其中制造业占比与碳排放的关系不确定。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不仅是气候变化问题,而且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密切相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为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换,完善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与合理有效的政府干预是不可或缺的。
一、碳排放达峰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结果
过去数十年,经济学家和科学家提出了若干碳排放达峰研究理论框架和技术分析方法。本文概要评价三个基础模型和三类因素分解方法。三个基础模型,一是K aya提出的Kaya恒等式,为其后开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提供了简捷的可以扩展的理论分析思路[1];二是Grossman和Krueger提出的,以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环境偏好解释人均收入提高与环境污染的倒U关系,即“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 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被称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2-3]三是以诺德豪斯为代表的资源最优配置的动态均衡方法。[4-8]碳排放是经济增长的对偶因素,在增加当期产出的同时,碳排放的累积效应会减少经济增长的收益。动态跨期的碳排放分析打破了传统的“父债子偿”的行为方式,将碳排放产生的长期经济社会损失,贴现为当期的负收益,形成了当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负效应的动态收益比较。三类分解方法,第一类是基于指标分解法。主要是IPAT和STIRPAT模型。IPAT恒等式将碳排放分解为人口、富裕程度与技术水平等三个因素,更进一步是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原材料投入,产业结构,生产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以及社会组织、制度、文化及消费习惯等。第二类是自下而上方法,以LEAP(Long- 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为代表。第三类是基于系统优化模拟,主要包括MARKAL- MACRO模型、IESOCEM模型和中国能源环境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等。有关碳排放达峰研究的实证结论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碳排放水平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密切。Green和Stern、Liu等、He认为,经济增长转向更有质量、更可持续和更具包容性的新发展模式,经济规模扩张从与碳排放脱钩转换为带动碳排放量下降。[9-11]碳排放强度差异与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密切。[12-13]涂正革和谌仁俊运用LMDI两层分解法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动态边际净影响。[14]
二是能源产出效率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Jiang等,Wang等观察发现,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水泥、钢铁和电力行业,空间分布高度不平衡,造成碳排放与城市化,碳排放与产业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双向正因果关系[15-16]。郭朝先、Li和Wei、Zheng等证实,碳排放强度主要受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差异影响显著,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减少过度依赖资源禀赋会获得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的多重收益[17-19],以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替代煤炭是遏制碳排放的突破性选择。[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