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整合与国家建设:向度、功能与途径
作者:贾文清 苏力 2021-09-15 14:4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国家整合作为将国家内部业已分化的要素重新整合成有机整体的过程,在民族国家建设中具有必要性和挑战性。面对国家整合一词在学理层面愈发纷繁复杂的理论内涵,本文试图从向度、功能和途径三方面对其加以基础性阐释。通过对国家权力尤其是国家强制力的运用,利益分配和意识形态等途径,国家整合试图实现在领土内外部分别树立最高政治权威及清晰稳定领土边界的领土一体化,以及缩小政权和统治者距离的精英-群众一体化和实现疆域内部普遍性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一体化的三大核心向度。在此基础上,国家整合在延续国家统一和提高国家的基础性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同时,国家整合也旨在回应现代化为政权合法性带来的诸多挑战。
2.国家整合对于现代化挑战的回应
国家整合的政治实践正是通过重新构造城乡的社会统一性,从而回应现代化的上述挑战,建构国家统治的合法性。首先,国家整合必然要求在经济层面缩小阶层差距,回应现代化带来的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其次,对于现代化激发的平等公民理念,国家整合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重新调整现行的二元机制,回应现代化带来的平等公民意识。以中国户籍制度为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14年,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众所周知,户口“不仅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终身身份和世袭身份”,[26](P52)户籍制度带来的身份、机会、就业权利的二元化,形成了户口偏见、锻造城乡民众的隔阂心态,“莫须有的污名使进城农民工的心灵蒙受难以愈合的创伤,这些并不是所有进城农民都能泰然自若,视而不见的”。 [26](P5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机会与经济权利上扩大了阶层差距,在身份与地位上形成城乡居民等级化,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而强化着这种负面作用。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后,2014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宣告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制度层面的改革回应了现代化传递的平等理念,使国家内部的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与包容,释放了现代化对现代国家政治秩序带来的压力。
立足国家政治实践,对于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对平等公民身份的重新强调,是在意识形态层面兑现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承诺,以建构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关键部分来自于革命胜利的历史,以及“消灭了阶级差别、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的共产主义平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在以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开始标志的中国,“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钡恼慰诤旁谝欢ǔ潭壬鲜股缁嶂饕逡馐缎翁钠降裙勰畹暮耪倭Ρ幌?。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户籍、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各项调整,通过实现国家公民的平等身份和权利,推动国家整合,也是兑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承诺的体现。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如果人们希望保持文明或希望变得文明的话,那么他们必须提高并改善处理相互关系的艺术,而这种提高和改善的速度必须和提高地位平等的速度相同”。[27]国家对于社会的整合,“正是将国家内业已分化的各个部分作为统一的平等主体对待”。[2](P3-8)通过经济与制度层面的再分配以及对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再次强调,国家权力回应着现代化在国家整合层面的挑战,重新建立起一个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