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类比的得失—兼论类比的不同功能*
作者:袁征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几乎所有国内的论著对孟子的逻辑水平评价都很高,但一些西方学者对孟子的推理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本文对孟子类比的研究表明,他的论证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孟子是当时逻辑推理能力最强的儒家学者,大大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思辨水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用重要地位。随行文所至,笔者简要探讨了类比论证、类比说明和类比修辞的不同功能,指出现在学者研究中的一些逻辑问题。
这是孟子错误引导的结果。同一律是最基本的逻辑规则之一。它要求在一次讨论或交流之中,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自始至终完全相同。没有限定的“白”是一个概念,加上了限定的“白羽之白”、“白雪之白”和“白玉之白”是另外三个不同的概念。在孟子和告子那一次争辩中,“白”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一直保持不变,“白羽之白”的内涵和外延、“白雪之白”的内涵和外延和“白玉之白”的内涵和外延也必须从头到尾完全相同。孟子把几个概念等同起来,每次发问都改变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严重违反了逻辑的基本规则。
另外,孟子还错误地改变了论题。一开始,争论的问题是: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是否人的天性。到最后,孟子的结论是:人的天性跟牛和狗的天性不同。孟子实际上没有驳倒告子“生之谓性”的主张:告子仍然可以说,尽管狗性不是牛性,牛性不是人性,但狗天生的行为模式就是狗的天性,牛天生的行为模式就是牛的天性,人天生的行为模式就是人的天性,所以“生之谓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