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地缘政治和20世纪国际主义看当代的“一带一路”
作者:李智星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罗斯地缘战略学家杜金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一场占取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空间的战略行动,并称中国为“羞涩的霸权”。
理秩序重构之中。
四、余论:在“一带一路”与“新冷战化”之间
1989~1991年,革命的“短20世纪”进入终结时刻,对现代中国而言,这一终结时间点位于更早的70年代末。但是,即便告别了“革命的年代”、开启改革开放的转型,中国也仍展现出国际主义的传统所延续下来的政治印记,以中国作为枢纽,其在全球化的世界经贸体系下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南南合作,推动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和40年后当代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全球互利合作方案仍是一脉相连的。
当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世界秩序所提出的构想与实践,同样是依托于联通陆地和海洋的世界流动与相互关联而开展的,它接续于19~20世纪中国对世界陆海关系及其变动的参与与多重回应的历史脉络。从其自我论述的话语中进行分析,“一带一路”框架叠加有多重的历史资源与基础。首先是对传统的天下观和古代海陆丝绸之路所建立的世界历史联系、历史记忆等的重新激活,这和魏源通过重构古典帝国史述和传统朝贡体系圈中的历史连带以支撑其陆海经略是相类似的。第二,它召唤着关于20世纪中国国际主义的记忆,进而召唤某种与未来的、新的国际主义或世界主义秩序相连接的可能性。第三,“一带一路”以80年代以降中国融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融入全球化网络中的经验与成果为前提,是在资本、商品、生产资料、人口等要素全球流通的既有空间与秩序中,对“新全球化”形式的探索?!耙淮宦贰钡闹刃蛳胂蟠佣逑殖鲆恢帧巴ㄈ场笔降墓乖臁?/p>
在当代国际政治的权力关系重组及世界后经济?;母丛又⒑蛳拢媪偃蛄斓既ㄋネ说拿拦蛞浴懊褡逯饕濉崩嫖畔鹊牡ケ咧饕灏匀?,其不但陆续退出全球多个多边协议与组织,更采取遏制中国、俄国等的“新冷战化”倾向,这是“全球战国体系”的表征,也是20世纪冷战霸权逻辑的延续。从世界霸权史的角度不难追溯冷战与西方海洋帝国主义殖民时代存在着的历史牵连,文安立(Odd Arne Westad)就指出,“在第三世界看来,冷战并非一个始自1945年或是1917年—而是1878年或者1415年—的连续性进程的一部分”[1]。冷战的终结亦未改变这一基本的世界权力逻辑,某种意义上说,冷战终结仅仅是以冷战霸权结构中一极的瓦解作为另一极的持续化、“全球化”的条件,冷战结构的单方面解体无疑为当代的后冷战乃至所谓“再冷战化”准备了前提和背景。与之相反,“一带一路”展现的全球治理方式围绕的是构造全球平等、民主、团结、共治的共同体连带,在不断推动这些连带关系的具体建立的过程中,也许“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方案将是逐渐凝聚一股抗衡世界“战国化”乃至“再冷战化”走向的动力的途径[2]。
参考文献
[1]文安立:《全球冷战》,??傻纫?,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第408页。
[2]“一带一路”倡导世界各国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而自主加入,以促成众国独立平等、共同参与全球治理的合作关系,其世界视野容纳了人类各不同文明与国家,以及各种区域化、一体化的关系网络,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联互通中打造“多元一体”的共同关系。而其强调“民心相通”作为社会根基的构建以及造福中国与世界人民的承诺,则内在联系着“世界人民团结”的国际主义和人民主体的20世纪中国传统,通过切实考虑并沟通、平衡沿线各国或各地区、各社群人民的需求,实现共建共享:“过往的许多教训都表明,中国在海外的一些重大合作项目过于依赖上层路线和政府关系,而忽视了在当地社会尤其是草根民众中的耕耘,使中国海外利益遭受威胁时难以得到有效?;ぁR虼?,尽管民心相通的成效相对缓慢,却是真正的百年工程。唯有使沿线国家的普通民众参与‘一带一路’并从中得以获益,才有可能构筑最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保ㄗ蘩冢骸兑淮宦罚汉献鞴灿闹泄桨浮?,三联书店,2017年,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