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地缘政治和20世纪国际主义看当代的“一带一路”
作者:李智星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罗斯地缘战略学家杜金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一场占取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空间的战略行动,并称中国为“羞涩的霸权”。
的薄弱环节得到了有力突破和发展。在欧亚地缘竞争的格局中,“薄弱环节”的产生源于各帝国霸权在冲突中的此消彼长(如俄国),或由于霸权彼此牵制而无法加以全面征服的半殖民地(如中国),而在革命的逻辑下,“薄弱环节”却意味着被压迫者反抗旧秩序体系的突破点,并在其后持续不断的、作为“漫长的革命”的反抗运动中,被压迫者们的斗争也被自觉推上进一步重新塑造世界秩序的历史进程,驱向打破旧世界法权、并建造新世界法权的政治时刻。
在此历史政治逻辑下,我们得以重新把握中国在20世纪所处的世界历史位置。1959年3月3日,毛泽东在接见拉美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中,批判了帝国主义者关于“文明与野蛮的问题”的不合理划分:“有人迷信美国的月亮,说美国人文明,说我们比他们野蛮。文明国家把军舰开到西太平洋来,这能算文明吗?美国还把军舰开到中南美去,你们国家派了军队到美国去吗?这样看来,谁文明一些呢?我们要文明一些,因为我们没有派军队到美国去”“要翻过来,也许他们野蛮一些,我们文明一些?!鞣绞澜绲耐持握呤且奥恍?,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要文明一些”“到底谁文明,谁野蛮?谁有礼貌,谁没有礼貌?在文明与野蛮的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迷信?!?a href="file:///C:/Users/news201801091/Desktop/00%E5%8F%91%E6%B7%B1%E6%80%9D%E7%BD%912019%E5%B9%B4%E7%AC%AC3%E2%80%945%E6%9C%9F%EF%BC%88%E6%80%BB%E7%AC%AC5%E2%80%947%E6%9C%9F%EF%BC%89/2019%E5%B9%B4%E7%AC%AC3%E6%9C%9F%E6%80%BB%E7%AC%AC5%E6%9C%9F/%E6%B7%B1%E5%9C%B3%E7%A4%BE%E4%BC%9A%E7%A7%91%E5%AD%A6%202019%EF%BC%883%EF%BC%89.docx#_ftn1" name="_ftnref1" title="">[1]毛泽东要求“翻过来”的实际是一种典型以西方为中心、以广大非西方为附庸的文明等级论,文明等级论作为19世纪西方全球殖民权力的国际法理支撑,其产生与西方帝国主义的霸权殖民史密不可分。[2]毛泽东提出颠倒这种关于文明和野蛮划分的等级序列,并重新界定何为文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剥削小国,在政治上压迫小国”“把自己的意志、政策和思想强加在小国身上”就像“中世纪家庭的父亲”“封建家庭里的家长”一般,“现在南北美洲的情况就像一个中世纪的家庭,美国是家长,其他国家是它的子弟”,然而广大的受压迫的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国家与人民则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并主张“不论大国小国,互相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3],从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行为恰恰是“中世纪的”和前现代的,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人民所追求和争取的国际主义目标才更符合并推进了平等、民主、博爱、自由等现代文明的启蒙价值。这实际引出了一种重新倒置边缘与中心法权关系的世界运动,挑战了西方帝国主义法权意识形态体系下关于中心—边缘的本质化划分。奴隶以此“翻身”超越了主人。这与在列宁笔下处于20世纪初民主革命风潮方兴未艾的亚洲世界之能从“中世纪停滞状态”中“觉醒”进而翻转为“先进的亚洲”,而欧洲则由于拥抱反动的“中世纪的东西”转而堕落为“落后的欧洲”处于同一脉络中[4]。
正是伴随反压迫的斗争史进程及其所推动的这种重构文野格局的历史自觉,“第三世界”被推向了颠覆和超越帝国主义的普遍压迫法权,以及相应构建起自身反帝国主义的普遍法权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展开重塑整个世界秩序的历史努力。19世纪海洋时代本就包含着多方面的历史内容,霸权与殖民和平等、民主等启蒙价值观的传播在其中相互纠缠,20世纪法权创造性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吸收并发展了平等民主的启蒙诉求,并以此扬弃霸权与殖民,这是对海洋历史内涵的重构。如果说海洋时代正式开启了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整体,那么20世纪则在此基础上诉诸平等民主秩序的原则重造这一世界整体。从而,国际主义作为从20世纪历史创造中涌现的新政治,它并非与海洋时代无关,而恰恰是对
[1]简·伯班克、弗雷德里克·库珀:《世界帝国史》,柴彬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7~11页。
[2]参见佩里·安德森:《国际法:它是国际的吗?它是法吗?》,第81~82页。
[3]毛泽东:《同缅甸总理吴努的谈话》,1954年12月1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151页。
[4]列宁:《亚洲的觉醒》《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列宁选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5~316、317~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