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炮约免费-51品茶风楼阁全国,快餐500元2小时联系,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数字时代的文化转向与批评转型*

作者:刘建平 徐瑞宏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文艺批评进入了以移动智媒为载体的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加速”,速度通过数字规定和记录生活而解构了人类完整的生存体验。移动智媒的“泛视觉”转向重塑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年轻世代从社会文化的学习者、被驯化者一跃而成新的公共话语的建构者、主导者,使得当代文化具有“后喻文化”的特征。由“加速”文化而形成的“微批评”,使批评者沦为被碎片化信息所驯服的沉默的大多数;“泛视觉”文化颠覆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形成了以感官认同为代表的“养眼”主义批评观;年轻世代成为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主体,批评意识的“钝化”使得文艺批评成为缺乏深度、没有历史感的“轻批评”。数字时代的文艺批评转型有待“祛魅”。从批评方法上看,新媒介文艺批评是数字技术介入人文研究的一种形式,大数据代表着一种新的批评理念;从价值更新趋势来看,由代际冲突导致的文艺批评价值分化、“部落化”将成为一种常态;从话语创新的角度看,新媒介文艺批评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在社会领域和文艺批评中的主体性地位。我们应将新媒介文艺批评看作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具有更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批评话语诞生的契机,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一个新视域。


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微博网民中81%的受众有大学以上的教育背景,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多以青少年网民居多,34岁以下的群体达93%,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世代也开始成为通过新媒介进行文艺欣赏、参与文艺批评的主体——文学、影视、舞蹈、设计等文艺作品的批评类订阅号在微信朋友圈流行,并涌现出了如“虹膜”、“知影”、“后窗”等有代表性的公众订阅平台,“任何一个地方的年轻人都能够共同分享长辈以往所没有的、今后也不会有的经验。与年轻人的经历相对应,年长的一代将无法再度目睹年轻人的生活中出现的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变化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在老一辈的经历中是史无前例的”。[8](P75)年轻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世代开始成为数字时代价值观念和新的公共话语的建构者、启蒙者。一个不难预见的文化趋势是,年轻世代崛起所代表的“后喻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转型和美学理论研究最值得关注的事件,这种代际之间的失衡和反转将长久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移动智媒与文艺批评的消亡

数字时代的文艺批评不仅包括传统通过期刊、报纸、电视发表的各类专业文艺评论,也包括通过网络社区、微博、手机微信等移动智媒以留言、转发、点赞、关注、弹幕等形式发布的新媒介文艺评论,这二者在数字时代呈现出逐步融合的倾向。传统的文艺批评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引起了非专业人士更广泛的阅读和关注,专业批评和微信点赞、公众号订阅、微博转发等新媒介批评一起重构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格局,并由此引发了文艺批评的话语解构、价值解体和批评主体走向消亡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首先,“加速”社会由快节奏生活和琐碎生存经验所形成的“微批评”成为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主要话语形态。在新媒介的助力下,艺术家进行文艺创作的时间大大缩短,有的网络文学作品每天有数千字的内容更新,微软人工智能诗人“小冰”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3首诗歌的创作,机械复制和“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已经不再是梦……正如电报的内容不同于传统邮政信件的内容,数字时代移动互联终端上的文艺批评自然也不同于传统纸媒如学术专著、报纸期刊上发表的文艺批评,这类具有“加速”文化的特征: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一种犀利、痛快、幽默、酸爽的酷评、爽评。今天,不仅没有多少人愿意在手机狭小的键盘上去敲出成千上万字的评论文字,而且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阅读那些长篇大论式的批评论文了,我们对文艺作品也丧失了“凝神观照”、反复锤炼和吟咏体味的耐心。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