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文化转向与批评转型*
作者:刘建平 徐瑞宏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文艺批评进入了以移动智媒为载体的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加速”,速度通过数字规定和记录生活而解构了人类完整的生存体验。移动智媒的“泛视觉”转向重塑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年轻世代从社会文化的学习者、被驯化者一跃而成新的公共话语的建构者、主导者,使得当代文化具有“后喻文化”的特征。由“加速”文化而形成的“微批评”,使批评者沦为被碎片化信息所驯服的沉默的大多数;“泛视觉”文化颠覆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形成了以感官认同为代表的“养眼”主义批评观;年轻世代成为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主体,批评意识的“钝化”使得文艺批评成为缺乏深度、没有历史感的“轻批评”。数字时代的文艺批评转型有待“祛魅”。从批评方法上看,新媒介文艺批评是数字技术介入人文研究的一种形式,大数据代表着一种新的批评理念;从价值更新趋势来看,由代际冲突导致的文艺批评价值分化、“部落化”将成为一种常态;从话语创新的角度看,新媒介文艺批评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在社会领域和文艺批评中的主体性地位。我们应将新媒介文艺批评看作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具有更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批评话语诞生的契机,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一个新视域。
西方文艺理论中也认为审美活动包含着静观和沉思,“那个最纯洁、最升华而又最强烈的快乐,导源于对美的静观、冥想”。[5](P67)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耐心坐在图书馆里细细地阅读、品味厚厚的文艺巨著了,“凝视”变成了浏览,“静观”变成了刷屏,“体悟”变成了打卡,过去可借鉴的有效生存经验被快速的、与真实生命相剥离的碎片化生活经验所取代,这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文化症候。
其次,数字时代移动智媒的“泛视觉”转向重塑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移动智媒不仅是我们接收信息、彼此沟通的主要方式,而且还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主要载体,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并非工具,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的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6](P49)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接受信息、欣赏文艺作品的方式,然而只有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媒才真正把新媒体技术的潜能发挥到了极限,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新媒介,“视通万里”不再是一种静观冥想,而成为了事实;“思接千载”也不再是一种奢望,人们通过各种“超链接”能够将类似主题的作品、类似风格的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以及各类评论一览无余,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网上美术馆、同步云音乐会现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移动智媒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各种微信朋友圈、微博、短视频等app成为我们的眼睛、耳朵、触觉等感官事实上的“延伸”,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视觉为中心、整合人的诸多感官需求的“泛视觉”主义文化。这种新的“泛视觉”文化丰富并增强了我们的身体感知世界的能力,带给欣赏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体验,“沉浸体验接管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和我们整个的感性系统?!?sup>[7](P98)移动智媒意味着对旧有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革命,并创造了全新的生存体验。
再次,年轻世代成为使用移动智媒的主要群体,这使得数字时代的文化具有“后喻文化”的特征。[2]“后喻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指传统处于被教者的年轻世代充当了施教者的角色,代际角色反转造成了传统断裂、价值失序、年轻世代历史意识缺失等文化冲突。传统社会是以中、老年人为中坚力量的社会,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构成了社会的主流,文艺批评虽然只是少数文艺研究者的话语专利,却具有公共话语的属性。尼尔·波兹曼注意到了印刷术媒介在美国公共话语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美国曾通行一种公众话语,这种话语的形式是印刷机的产物。两个世纪以来,美国人用白纸黑字来表明态度、表达思想、制定法律、销售商品、创造文学和宣扬宗教。这一切都是通过印刷术实现的,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美国才得以跻身于世界优秀文明之林”。[1](P77)印刷术和识字阶层、阅读阶层的兴起是同步的,这对美国公共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数字时代的新媒介,使年轻世代从社会文化的学习者、被驯化者一跃而成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启蒙者。
[2]玛格丽特·米德将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主要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参见: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93。数字时代是一个“后喻文化”时代,在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上出现了代际角色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