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文化转向与批评转型*
作者:刘建平 徐瑞宏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文艺批评进入了以移动智媒为载体的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加速”,速度通过数字规定和记录生活而解构了人类完整的生存体验。移动智媒的“泛视觉”转向重塑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年轻世代从社会文化的学习者、被驯化者一跃而成新的公共话语的建构者、主导者,使得当代文化具有“后喻文化”的特征。由“加速”文化而形成的“微批评”,使批评者沦为被碎片化信息所驯服的沉默的大多数;“泛视觉”文化颠覆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形成了以感官认同为代表的“养眼”主义批评观;年轻世代成为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主体,批评意识的“钝化”使得文艺批评成为缺乏深度、没有历史感的“轻批评”。数字时代的文艺批评转型有待“祛魅”。从批评方法上看,新媒介文艺批评是数字技术介入人文研究的一种形式,大数据代表着一种新的批评理念;从价值更新趋势来看,由代际冲突导致的文艺批评价值分化、“部落化”将成为一种常态;从话语创新的角度看,新媒介文艺批评进一步确立了人民在社会领域和文艺批评中的主体性地位。我们应将新媒介文艺批评看作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具有更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批评话语诞生的契机,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的一个新视域。
[9][法]阿尔贝·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M].赵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10][新西兰]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M].赵文书,王玉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美]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2][美]马克·鲍尔莱.最愚的一代:数字时代如何让美国青年变傻并危害到我们的未来[J].海外文摘,2013(8):54-57.
[13]Graham-Rowe D,Goldston D,Doctorow C,et al.Big data: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Nature[J].2008(455):1-136.
[14]孙桂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与大数据时代的实证学风[J].湘潭大学学报,2018(2):116-120.
[15]Hume.Of the standard of taste and other essays[M].ed.by John W.Lenz.Indianapolis:The Bobbs-Merrill Company,1965.
[1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刘悦笛,赵强.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18]Kurt Spellmeyer.After theory:from textuality to attunement with the world[J].College English,1996,58(8):897-913.
[19][美]P.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M].余兴安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0]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