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作者:郑祖昀 黄瑞玲 2021-10-26 19: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融资约束问题是阻碍其自身发展的顽疾,也是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之一,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SA指数反映企业融资约束,利用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实证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同时,本文从企业异质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两个角度作出进一步分析,将面板数据分组,添加交互项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相比民营中小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更能缓解国有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但这种差异性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完善在逐步收敛;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更能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对策:推动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提升数字化程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消除“所有制歧视”;平衡区域发展,在财政上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框架,平衡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和风险,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健康且可持续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表1对本文所涉及的所有变量进行了定义说明,其中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分指数均按照各企业办公所在省份(直辖市)进行匹配,表2给出了模型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效应
本文首先对式(1)进行估计,回归过程中添加年份、行业虚拟变量,同时还考虑从覆盖广度F1、使用深度F2、数字化程度F3三个维度对模型进行估计,作为初步的稳健性检验。表3报告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结果。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时间和行业因素之后FI、F1、F2、F3的系数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覆盖广度指数、使用深度指数、数字化程度指数及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低,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与假设H1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