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合作与美德的本质*
作者:郭喨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美德并非“彻底的无私性”,而是具有利他性的亲社会行为。对自私目标的追求也可以成为形成美德的动力。人类的合作、亲社会行为(美德)很可能只是基于“自私”目标互惠互利的结果。人类自私地期待他人的无私,这构成了“自私的悖论”。条件性互惠的利他合作突破了“囚徒困境”的逻辑,是“条件性互惠”的“以牙还牙”而非“始终背叛”的“撒旦”或“无条件施惠”的“圣母”促进了人类美德的形成和稳定;“撒旦”和“圣母”无法提供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善”?!耙匝阑寡馈钡某头S氡ǜ词侨死嗪献餍纬傻墓丶际跫??;ダ献鞯娜死嗳禾謇┐罅司赫婺!⑻岣吡司赫?。采取进化生物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在哲学上更加深刻地理解“美德”“自私”与“利他行为”,有助于为道德哲学寻求一个更加真实和坚实的基础。
(三)真正的善具有稳健性
我们认为,美德和善应当可以“自持”(self-sustaining)?;谎灾?,美德一方面应当具有对受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应具有面对其他类型的“美德”冲击或“恶德”排挤的竞争力;作为具体策略则应是稳定的进化策略。真正的善应当具有稳健性(Robustness)。
简言之,“互利合作”的利他性构成了我们人类“美德”的核心要素—平等个体之间的互惠互利促成了美德。
不过,某些道德家可能会辩称,“无私地”利他才是一种美德。较之“以牙还牙”的策略,他们更赞赏的是“以德报怨”的圣母;然而中国的先贤孔子(Confucius)早就对此提出了质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子开出的正是以牙还牙的著名药方[6]: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span>
不能不说这是贤者的远见。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是这一美德版本的拥护者,他把人生经验的凝聚在遗嘱中传递给子女:“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7]”孔子和鲁迅都反对不分是非、不辨善恶的“乡愿”—在物联网元年2017,我们有一个无涉性别的名词来恰如其分地描述这类人—“圣母婊”。那些主张无条件“宽容”的人都将(或已经)是被自然选择淘汰的群体—无条件宽容(unconditional tolerance)的鼓吹者就是人类的毒害者[8]。因为人类的合作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其中,惩罚与报复则是合作形成的关键约束条件—无条件宽容将取消这些惩罚与报复。正如丹·艾瑞里所指出的,“报复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本能?!ǜ吹耐病词谷嗣且冻鼍薮蟮拇邸芄怀晌ず椭С派缁嶂刃蛴行У那炕啤!?sup>[9](P97)没有惩罚与报复,就没有合作与美德。
[6]《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毖畈骸堵塾镆胱ⅰ罚谢榫?,2009年,第154页。
[7]《原刊于1936年10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为鲁迅先生“七条遗嘱”的最后一条。
[8]Kristen Mae持有类似观点:“To start with, absolute and unconditional tolerance is not a thing that can exist in reality. It is logically unsustainable—it’s a paradox. An unconditionally tolerant society would eventually destroy itself.”参见I Refuse To Tolerate Your Intolerance, https://www.scarymommy.com/no-tolerance-for-your-intole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