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产业链联动方式推动疫情冲击下的制造业复工复产
作者:徐可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疫情造成了实体经济的停滞性危机,这不同于需求不足的市场?;托糯┱诺慕鹑谖;?,需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补救。中国率先复工复产为制造业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窗口,为此应抓紧调整、修补、加固产业链:采取产业管制政策以配给资源并维持开工规模,利用“新基建”的政策机遇培植新兴产业链,以产城联动方式增强经济韧性与抗冲击能力,以“产业小镇”补足产业链断点并构建产业生态,以疫情防治国际合作推进与日韩和其他“关键小国”的产能合作,多方统筹施策,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恢复运转。
二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采取配给管制措施。行业协会商会发挥的是社会组织“自我协调”的作用,而政府则发挥了“强制调控”的主导性作用?;谎灾?,政府需要对行业协会商会的“自我调节”加以引导并对调节失灵进行兜底。地方政府与工信部门可以牵头制定抗疫期间临时性的产业管制措施,例如生产定额、生产指标、能源供应、原材料配给、产品价格定价、政府采购等等,由政府强力干预市场以减少制造企业停产。
西方产业规制政策一般是限制行业垄断以增强市场公平竞争性,因此被视为是强化市场机制的手段。而当前的“超市场”应急措施是以“看得见的拳头[6]”来代替“看不见的手”,最有效的“拳头”措施是需求端的“政府采购”与供给端的“配给制度”。“政府采购”缓解订单不足,而配给制度实质上是将市场的“价格调整”转向计划的“数量调整[7]”。我国物质紧缺时期长期执行票证制度,保障了稀缺资源的公平与均衡配置。近年来为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保障居民用电等等,也多次采用“限产压锭”“生产指标”、“用电配额”等配给措施,可谓经验丰富。目前国有企业都建有党组织,而中小企业也都普遍加强了党建工作,这为实施配给制度提供了政治保障。
因此,在供应链受阻和订单紧缺的刚性约束条件下,应调配全行业、全产业链的资源以维持大多数企业的最小“开工门槛”。当然也要相应设计退出机制,以尽快恢复市场经济的常态活力。面对“疫情大考”,我们还应深入研究紧急状态下国家、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的“物资配给”“物资征用”“企业管制”等如何建章立制,开展在特殊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调研[8],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应急治理”体系。
[6]借用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的书名《看得见的手》,以比喻政府管制机制的力度和知晓度。
[7]法国的贝纳西探索了这一“非瓦尔拉斯”的数量调节机制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8]我国目前只在《公司法》中笼统提及“企业社会责任”,尚缺乏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