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进:农民需要与国家政策*
作者:吴业苗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在21世纪前后有较大差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社会缺医少药,国家政策鼓励乡村集体创办合作医疗,低层次地解决农民医疗卫生需要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乡村集体经济因家庭承包制出现式微,无力支撑合作医疗运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缺,农民看病难问题突出;进入21世纪后,国家主动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基本满足了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近年来,农民享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不仅新农合正在对接城镇居民医保,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医疗保障,而且国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条件,农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和提升。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诸多新问题,面临多方面新挑战,尤其是公平性、有效性、均衡性与可及性不足的结构性困境掣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诖耍慕┐逡搅莆郎?,国家需要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实施中,着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实施医疗卫生精准化服务,还需要面向农民新需要,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健康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二)面向新需求,实施医疗卫生精准化服务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把体制机制建设重点放在供不应求的调整上,不断出台新的农村医疗卫生政策,冀望通过增加服务供给量来满足农民的医疗卫生需要。但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结构失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端上,即农村社会转型、人口流动以及居住空间整合和生活方式变化已经并正在改变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国家和各级政府需要理顺供需关系,调整供给结构,唯如此,才能为农民提供更精准的医疗卫生服务。
也就是说,在国家供给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准确识别农民需求及其变化。调整新农合的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组建医联体和医疗集团,以及安排城乡医生互动、培养基层全科医生等措施都是服务供给结构的调整,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些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农民看病、住院愿意向上转而不愿意向下转、乡村医疗机构门诊量少和运行困难等。这些问题是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数量、增强农民医疗服务能力过程中出现的资源错配引发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供给结构。不过,供给结构调整和完善要在识别农民医疗卫生需要基础上进行,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因为公共卫生关涉大众公共利益,对农民个人的影响是间接的,其关注程度不及医疗,农民对公共卫生的自发性表达、组织性表达和参与式表达普遍较弱。[19]在农村社会人口流动和空间调整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预期放到城镇,不再关心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就此而言,国家试图把公共卫生服务送到每一个村和每一个农户,并为此而扩大公共卫生项目内容和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再者,现有的乡村卫生院和诊所的人力不足以承担为流动乡村的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清单上的服务。当下最需要的是,国家和政府根据不同类型农民的居住预期、流动意向和未来需求提供固定性与流动性兼顾的疾病预防、身心健康、治疗护理服务。
(三)根据新情况,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
自2009年新医改提出“?;?、强基层”以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了新情况。政府不断加强乡村卫生院和卫生室/诊所的建设,除了行政村的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外,乡镇的中心卫生院也提档升级,有的成为片区的中心医院,并设有康复、儿科、妇产科等特色专科,规模、设施、人员配置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然而,生活逐渐好起来的农民仍不满意乡村卫生院和诊所医疗水平和设备条件,宁愿多花钱到县级医院或地域中心“大医院”看病。近年来政府采取拉大门诊、住院的分级报销差距等办法,希望把首诊、康复留在乡村。但遗憾的是,由于医疗机构等级差别大,分级治疗好像是分等级看病,加上管理部门给基层医院配备的是低价、低效药物,治病效果不理想,更多的病人还是选择到县市中心医院看病,致使大医院严重拥挤。就此看,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并非提高乡村医疗机构条件,还需要照顾农民更高的服务需求,加大县域、市域中心医院建设,扩大二甲以上医院的容量,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未来乡村医疗机构职能定位重点应该在疾病预防、传染病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档案建立、卫生保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以及病、残等一般康复等工作上,而非门诊、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