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区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作者:陈雷刚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在40年的发展实践中,经济特区逐步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特区精神”,其产生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和特殊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碰撞的产物,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特区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改革创新,埋头苦干、务实高效。特区精神对于塑造对外窗口和国家形象、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奋力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特区精神的产生还离不开党的历史上伟大精神的浸润。特区初创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境况相似,一切都非常艰苦。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强调党的政治工作优势,越要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先锋模范作用,越是需要提炼总结“精神”,以激发特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凝聚特区干部群众创造历史的合力。特区精神是对党的历史上的“红船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总之,特区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继承,是改革开放内在发展的逻辑需要。特区精神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不断地发展完善。
(二)从理论维度看,特区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特区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结晶。面对改革开放的困局,特区的策划者、领导者带领特区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破除阻碍特区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和各种条条框框,才有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的生动演绎,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和意识能动性观点。经济特区要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必须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经验来助力特区发展。反过来,经济特区又在开放中进一步创新,这种互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重创新、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而这种理论品格正是特区精神形成的理论基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自我革命,以经济特区为基本载体,在试错中不断调整发展方向,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观、创新观和开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