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核心经济动能的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裴茜 魏达志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深圳40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培育核心经济动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并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模式。深圳核心经济动能的形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通过充满活力市场主体的鼎力支撑、政府市场相向发力的体制优势、创新引领经济科技的动能构造、持续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体系、稀缺资源配置的集约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新生经济的这六大方面的培育过程,探讨深圳经济特区40年经济增长的发展进程与经验。
深圳率先开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两大模式。在城市更新方面,深圳既允许土地原权利主体自行实施更新,也可由市场主体单独实施,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可以两方联合实施,以市场化方式解决搬迁补偿安置问题,实现政府引导、市场操作模式。在土地整备方面,对零散用地进行整合、清理及土地前期开发的整备工作中坚持利益共享原则,与原农村集体协商存量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实现分配主体向政府、社区、企业多元转变,分配方式包括“土地、货币、物业、股权等”多元形势。同时,通过均衡各方利益、明晰土地产权,推动解决土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盘活一批“政府拿不走、社区用不好、市场难作为”的存量用地。 [16]至2019年全市累计土地整备约191平方公里,拨付土地整备金约470亿元,为重大项目落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さ忍峁┝擞玫乇U?。
(三)与国际市场融通的开放型经济
全面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群的“制胜法宝”,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近年来大幅提升,深圳、广州开放水平分别居全国第3和第4位,但深圳与广州优势与短板各不相同。 [17]2017年深圳对外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177.59亿美元,占广东省80.06%,占全国13.34%,在地方城市排名第1;完成营业额1145.36亿美元,占广东省80.33%,占全国13.31%,在地方城市排名第1;全年派出劳务人员2471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33个国家承包工程项目,新签合同329份,新签合同额84.23亿美元,占总量47.43%;完成营业额74.01亿美元。
港商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深投资快速增长,2018年共有90个国家外商来深投资新设企业,其中港商在深新设项目5693个,占全市新设项目84.3%;实际使用外资65.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88.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深新设企业302个,增长39.8%;实际使用外资4729万美元,增长11.7%[18]。2018年深圳市支持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览73场,展位3325个,展位面积2.9万平方米,传统市场国家展会43个,新兴市场国家展会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会29个。
七、总结
根据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增长、技术进步、知识溢出效益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深圳40年发展过程,主要通过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实现,培育市场导向的民营企业、改革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和社区企业转型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对经济的鼎力支撑,同时提升政府认知和政府效率形成“小政府大市场”的体制优势,以此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在技术进步方面主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和新生经济培育三个方面展开,聚集创新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转化、金融促进市场方式来构造深圳创新引领的科技经济动能,从引进到自创、聚集高端人才、建设智慧城市来优化产业结构,从绿色低碳经济、创意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发展来培育深圳可持续新生经济形态。在知识溢出效应方面主要通过深圳资源稀缺下的集约发展模式的总结,形成资源集约模式、灵活配置土地市场和国际融通的开放市场形成集约发展模式,形成知识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