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与话语权构建*
作者:王庆林 亢升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当前对中国模式探索的话语权更多掌握在国外学者手中,这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学界深受海外冲击—回应模式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现代化道路的因素信心不足。这种模式缺乏从中国自身出发认识现代化道路的起点,给当前中国道路自信设置了认知障碍。因此,追溯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自信话语的历史影响,理解中国道路与西方及传统两对关系,重新认识中国是构建中国道路话语权的关键。
第一,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框架。该模式认为19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者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所经历的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只能是西方式的变化,堵塞了从中国内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把中国近代史研究引入了死胡同。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在70年代前受费正清与列文森等人影响,基本上是冲击—回应的西方中心论模式。令人担忧的是,与这种分析模式相对应地形成了对中国的另一个偏见,即中国历史中只有那些符合西方现代化标准的发展道路才值得研究,而且这些研究明显具有中西自身所最关切的问题,即侧重于中国历史与西方关系最密切的侧面。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显示在近代只有西方从没有从外界来观察自己[3],即欧洲人发现了全球,却从来无人前来发现欧洲。西方人无须认真对待其他民族对自己的看法,也无需像其他伟大文化的人物那样,为了求得自己文化的生存,被迫对它做出根本的估量,并有意把自己文化的大部分拆散,然后重新组合起来。这一切造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怪诞现象:和其他民族相比,西方人虽然是创造近代世界贡献最大的一些民族,但在某些方面却成了最不理解这个世界的民族。这种优越感也让西方无须认真对待其他民族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这赋予了西方人一种文化深入人心的普遍性,对于这种普遍性并不必从历史上做出解释,而看成理所当然,不可避免。
美国学者柯文在其第一部战后对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模式批判性总结的著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认为冲击—回应观念已经陈旧,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对美国的中国现代史研究占主导地位的范式—“冲击—回应”提出了强劲挑战。柯文在序言中开宗明义:“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研究西方冲击之后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最严重的问题一直是由于种族中心主义造成的歪曲?!盵4]中国中心观把史学家的注意力引向中国历史内部因素并强调对整个中国史境的探索,这对于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化道路极为复杂的情况是有利的。
[3]John E. Schrecker:The West in Outside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cultural-Historical Method, Ba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uia Press,1966 p2.
[4][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