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与话语权构建*
作者:王庆林 亢升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当前对中国模式探索的话语权更多掌握在国外学者手中,这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学界深受海外冲击—回应模式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现代化道路的因素信心不足。这种模式缺乏从中国自身出发认识现代化道路的起点,给当前中国道路自信设置了认知障碍。因此,追溯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自信话语的历史影响,理解中国道路与西方及传统两对关系,重新认识中国是构建中国道路话语权的关键。
[摘?要]当前对中国模式探索的话语权更多掌握在国外学者手中,这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学界深受海外冲击—回应模式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现代化道路的因素信心不足。这种模式缺乏从中国自身出发认识现代化道路的起点,给当前中国道路自信设置了认知障碍。因此,追溯冲击—回应模式对道路自信话语的历史影响,理解中国道路与西方及传统两对关系,重新认识中国是构建中国道路话语权的关键。
[关键词]冲击—回应模式?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道路?话语权?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 D61;D8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3575(2020)02-0005-0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盵1]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强调认识中国道路必须从中国自身出发。从近代170多年发展历程中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中国道路,其历史叙事必须克服冲击—回应模式的西方中心论史观,以中国为中心构建道路话语权,为中国道路自信追本溯源。
海外研究中国近代现代化道路历史起点缺乏从中国自身出发,而是以西方为中心,提出冲击—回应模式。这一模式分析做了两个假设:一、19世纪左右中国历史进程是与西方的对抗;二、在对抗中,西方积极主动,中国则被迫应对。这种预先的假设显然对中国近现代史片面认识,不利于客观认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内生发展和树立道路自信,对中国学界乃至中国社会设置了道路自信的认知障碍。结果是在中国与西方关系中,西方处于主动,中国处于被动,西方不停地提出新概念,中国不停地被动应付。随着中国的崛起,指出冲击—回应模式的不实之处,是中国道路自信和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球治理意蕴研究”(项目号2018GZYB21)的阶段性成果。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