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三层面:物、关系和过程*
作者:徐丹 2021-08-10 11: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传统哲学家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面对物的时候,仅仅看到物本身。而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任何物都不是简单的物,更重要的是物背后所蕴含的关系和过程。其中,关系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并进一步延伸到资本内在矛盾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层面以颠倒的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过程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关系就在过程中,在这种过程中,资本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导致自身的灭亡。能够从一般的物的层面进入到关系和过程的层面,正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精髓所在。
从这里看到,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机器,机器是产生社会矛盾的罪魁祸首。后来马克思批判了这个观点,“按照这个规定,咖啡壶是固定资本,而咖啡则是流动资本。经济学家们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这种粗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物教,它把社会关系作为物的内在规定归之于物,从而使物神秘化?!盵6]马克思说,机器本身并没有错误,关键问题在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在机器的身上所承载的是社会关系。在马克思晚期的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深入地分析了,机器原来不是物而是资本,资本才是机器的本质。这些政治经济学家的困难正在于仅仅将物看作是物,将机器看作是生产工具,而没有看作资本,从而陷入了研究的困难中。这里只是以机器为例来看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物的看法,对机器如此,对其他一切经验的物都是如此。
在思想史上,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很多唯物主义哲学家也犯了相同的错误,除了将物看作是物,同时还将经验现实仅仅看作经验现实,于是他们就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框架,李斯特、罗雪尔、费尔巴哈等人都是如此。在这里以费尔巴哈为例,看看他是如何面对现实的存在。我们来看看费尔巴哈对感性的存在的理解,“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的实在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用我们的鲜血来打图章担保的真理?!盵7]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承认感性的存在,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也仅仅从经验层面来看感性存在,于是感性存在“永远只是完全确定的、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与实体”。[8]对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9]。马克思打破了费尔巴哈的“永远”,否定了费尔巴哈的非历史性??梢钥吹?,费尔巴哈不否认感性活动的存在,而他认为感性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先验性的价值目标跟现实的不断对话,不断敲打,于是走向了他的爱的宗教。“只有在感觉之中,只有在爱之中,‘这个’——这个人,这件事情,亦即个别事物,才有绝对的价值,有限的东西才是无限的东西:在这里面,而且只有在这里面,才有爱的无限的深刻性,爱的神圣性,爱的真理性。”[10]也就是人的类本质中的爱的本质,这是最有意义的。费尔巴哈虽然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费尔巴哈仅仅从经验的层面出发去理解现实,最后在历史观上只能陷入历史唯心主义?!暗狈讯凸且桓鑫ㄎ镏饕逭叩氖焙颍吩谒氖右爸?;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盵11]当一个哲学家仅仅将物看作是物,仅仅将经验现象看作是经验现象的时候,即使他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历史观上也会陷入唯心主义。
综上,从经验层面出发,物就是物,经验就是经验,因此,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往往都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如何看待现象层面的物。而马克思之所以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就是因为他在面对经验世界的物的时候,透过物看到的是物背后的东西,那就是物身上所承载的关系,在物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过程,但这些都是不容易看到的,“嘲笑货币主义错觉的现代经济学家,一到处理比较高级的经济范畴如资本的时候,就陷入同样的错觉。他们刚想笨拙地断定是物的东西,突然表现为社会关系,他们刚刚确定为社会关系的东西,却又表现为物来嘲弄他们,这时候,同样的错觉就在他们的天真的惊异中暴露出来了?!盵12]因为在现象层面的物是有迷惑人的特性的,因为只停留在现象层面,就会被现象的东西牵着鼻子走。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看到了物背后的深层内涵,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所在。
[6][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5页,第427页。
[7][8][1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8页,第435页,第167页。
[9][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页,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