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驱动下的网络抗争:以萨帕塔运动为例
作者:马立明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利用话语构建进行的互联网抗争运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民粹主义逻辑。
一般认为,民粹主义起源于俄罗斯,并在欧洲、拉美、亚洲等广泛爆发[1]。一开始,民粹主义并不用于贬义,因为它坚持“人民至上”或“民众中心”,这贯彻了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泰勒斯人”,包括皮科内(Paul Piccone)、乌尔门(Gary Ulmen)等学者对民粹主义都持有一种较为包容而乐观的态度[2]。阿根廷学者拉克劳(Ernesto Laclau)也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建构政治的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经历了19、20世纪欧洲、拉美民粹主义浪潮,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民粹主义与法西斯之间的暧昧关系,学者对其的评价慢慢趋于负面。齐泽克(Slavoj ?i?ek)就说过,蕴含着某些“原始法西斯主义倾向(protofascist tendency)”[3]。我国学者对于民粹主义的观点也倾向于批判,俞可平就认为,民粹主义对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来说,“或许是福音,但很可能是祸害?!?/p>
由于民粹主义的极化特性,它能成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加速器,并助其激化、锐化、工具化,从而令某种意识形态形成一种对抗性的思潮。本杰明·莫菲特认为,民粹主义更多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构建政治关系的表现方法。由于它政治涂料的特性,它能让温和的意识形态变得充满侵略性与排他性。保罗·塔格特(Paul Taggot)认为“民粹主义缺乏实质性的核心价值,因此它可以依附于不同的意识形态”,“民粹主义是对极端危机感的一种反应”[4]。
从正面的角度讲,民粹主义的口号在国家面临政治?;本哂泻艽蟮奈?。政治家的民粹主义主张通常能在短期内迅速而有效地动员广大的群众,把他们纳入政治过程,从而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对加强政治领袖个人的政治权力,维护短期的社会政治稳定,以便推行其政治主张,具有直接的作用。但是,由于民粹主义具有激进化、极端化等特点,它经常会看作是一种政治机会。社会运动能让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而民粹主义思潮就为社会运动寻求着这种动力来源。保罗·塔格特说,“民粹主义是间歇性的插曲……在其极盛时,它总会使政治的内容和基调发生结构性变化”。[5]网络为民粹主义的蔓延提供了可能性,各种思潮在政治涂料的加持下,形成了更为激进、极化的意识形态。无论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多元主义、环保主义、女权主义等,在网络民粹主义的渲染下,都呈现激进主义的各种变种。
(二)网络抗争研究
美国学者斯科特(James C. Scott)在其经典著作《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指出,马来西亚的农民通过日常方式的低姿态消耗战进行反抗,“用坚定强韧的努力对抗无法抗拒的不平等”[6]。折晓叶提出“韧武器”的解释概念,描述在抗争中遇到威胁时运用的一种既柔软又坚实的“武器”,包括绕开正面冲突、见缝插针、钻空子、死磨硬缠、事后追索、明给暗藏、出尔反尔、执行不到位等等[7]。董海军则看到“弱者身份”的道义优势,可以公开地、喧闹地、非制度化地以弱者身份进行维权抗争[8]。在网络高速发展之际,网络被认为是抗争者难得的政治机会?;乒鹑僭蛱岬饺跽呱朴谠谕缟洗蛟焐缁峁?/span>
[1]3Paul Piccone:Postmodern Populism,Telos No.103,Spring 1995,p79.
[2]4Slavoj Zizek: Against the Populist Temptation, Critical Inquiry, Spring 2006, Vol.32, No.3, p553.
[3]5Paul Taggart: Populism,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p25.
[5]Paul Taggart: Populism,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p32.
[6]2Scott,J., Weapons of the Weak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34.
[7]3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8]4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2008年第4期;《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社会》,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