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炮约免费-51品茶风楼阁全国,快餐500元2小时联系,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改革开放40年与深圳文学发展

作者:周思明  2019-12-09 17:11  新传播    【字号:  

深圳作家注重个性,我写我心,呈现多元共生、各擅其场的书写状态,这是深圳文学的魅力和特点所在。与此同时,深圳文艺批评也别具特色,门类齐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深圳文学如何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扬长补短,如何创造新的更大辉煌,需要深圳作家、评论家们勠力同心,做出进一步思考,付出更多的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不负时代赋予深圳的伟大历史使命。

内心风暴,写出他们的抗争与抉择、动荡与不安、希望与绝望1。

三、城市边缘生长的“打工文学”

深圳是我国城市底层滋生的打工文学的大本营,宝安和龙华则是这个大本营的两个核心性的桥头堡。蛰居宝安、龙华区寂寞的角落里的打工作者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启动了他们“白天为老板打工,夜晚为自己打工”的文学行动。安子、林坚、张伟明、王十月、陈再见、曾楚桥、阿北、唐诗、刘永、李双鱼等人书写着打工者的喜怒哀乐与做太阳的梦想,并得到更大范围打工群体的积极响应和强烈共鸣。一些打工作者原本就有些文字基础,打工生活更促使他们的“文学梦”的苏醒2。

打工生活的疲惫和苦涩,让打工文学作家的写作内涵更加丰富。打工文学更多是一种对现实的思考,对生活的领悟;而在此之前,更多的是“感时花溅泪”式写作。所以,打工文学较之一般的文学书写,显得更有一种切肤之痛。打工文学的活跃与打工群体的痛苦体验,让打工作家们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省、转型社会中的矛盾冲突与复杂现实的博弈与对撞中,激发了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与文学灵感。打工文学真实地反映成千上万打工一族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独特心路历程和酸甜苦辣。相较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古老城市,深圳在文化积淀上先天不足,文学创作形势也比前者落后很多。加之深圳知名作家群体发声的分贝相对强大,打工文学作家群很难获得自己的话语权。但中外文学发展史证明,小发展为大,弱者变成强者,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气候,所谓“天时、地利、人和”3。

庆幸的是,深圳将打工文学作为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政府、文化团体多年来都伸出扶持之手,举办各种文学活动,发现打工文学新人,并投入一定的创作扶持资金,极大地促进了打工文学繁荣发展。以宝安为例,打工群体的麇集,为打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创作人才资源保证。而打工生活的辛酸、苦涩、寂寞、压抑,则为打工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深圳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宣传文化部门、文联、作协团体适时跟进,予以积极的支持与推助,使得深圳打工文学如春苗破土、茁壮成长4。

打工文学创作改写了打工作家群体的命运。打工作家王十月因获得鲁迅文学奖被广东省作协纳入编制,如今在《作品》杂志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打工诗人郑小琼因为诗歌创作蜚声文坛,也被广东省作协相中入编,在《作品》杂志当了编辑。陈诗哥获得《儿童文学》“十大金作家奖”,其作品《几乎什么都有国王》热卖。但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当忙碌而辛苦的流水线工人时代宣告结束,失去打工者的苦闷与压力所产生的创作冲动以后,“打工文学”的后劲何在?“后打工文学”的出路何在5?

打工文学面临的问题,正如有的打工作家指出,“有些打工出身的作家,有了名气之后,内心就会排斥打工文学,觉得层次太低。另外,也有作家随着收入的增长,职位提升,渐渐也写不出文章了。”尽管深圳打工文学取得了文坛瞩目的成就,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打工文学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打工文学发轫时期的那种粗粝、蛮野、不羁、呼喊等等,也似乎难觅踪


1.周思明:《文学深军的青春步伐》,http://www.gdzuoxie.com/v/201312/4053.html。   2.3.4.5 周思明:《流水线上的文学书写》,《深圳特区报》,2015年1月5日。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