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是洋货 近看是广货
■张麒
自明清开始,“洋广货”已经成为民间称谓广东商品的专用词汇,从中可嗅出广东商品带有明显的西洋风味。
“远看是洋货,近看是广货”,这是国人对广东商品的诙谐描述。至少自明清开始,“洋广货”已经成为民间称谓广东商品的专用词汇,从中可嗅出广东商品带有明显的西洋风味?!肮阒印钡男似鹁褪且焕?。广钟,是由广东商人仿照西洋钟表进行批量制作,流行于广东并最终推行全国的。钟表技术,是西洋技术,但粤商凭借洋贸易的先天条件,把这门手艺模仿到手。
粤商还把欧洲的绘画诸如素描、水彩画、铜版画、肖像画等工艺成功地嫁接、运用到中国的出口瓷器的绘画上,制成彩瓷,即历史上有名的“广彩”。广彩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产物,是中国和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晶。
此外,粤商还在开办商业百货中推行西式营销,如广东商人马应彪在香港开办的先施百货,其读音就来源于英文sincere(诚实可靠的意思);粤商主持或参与修建的岭南建筑中大多杂糅了中西文化的成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广州十三行的商馆。按规定,十三行商馆是不许外国人在这里盖房子的,但这些商馆都是十三行商人的资产,他们投洋人所好,盖起了英国馆、荷兰馆、美国馆等馆舍,中西合璧,蔚为壮观。这种中西文化混合的楼堂馆所,广州老百姓称之为“夷楼”“鬼子楼”。
鸦片战争后,大部分广东商人在纷乱动荡的年代,心中装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积极捐输报效,襄办夷务,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商业实践。
清朝中叶以后,广东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重镇之一,这背后粤商的贡献最大。他们热心支持和赞助文化出版事业,尤其是积极推介西方文明。其中,《海山仙馆丛书》最为有名。
海山仙馆又名荔香园,位于广州城西荔枝湾,馆内共竖立一千多通石刻,除当时政要名流手迹外,多是历代法书和法帖?!逗I较晒荽允椤凡唤霭舜罅康奈幕浼?,还收集了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几何原本》等,大大开阔了国民的眼界。
1887年,德意志教育部成立了东方学院,并向中国直接聘请教习。广州十三行同仁行-同孚行的后人潘飞声出现在聘任名单中。由于出身收藏家世,潘飞声在任教期间还受聘于柏林人类博物馆。潘飞声在柏林大学任职的经历,播誉海内外,成为一段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历史上就是个“赚外国人钱”的地方。在宋朝,深圳不但是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是食盐、珍珠产区,香料亦很出名。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方的教会建筑就通过粤商传入深圳,现今深圳留存的教会建筑还有很多,其与岭南建筑融为一体,成为独特的南越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