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春声忘不得
■徐迅雷
真正的知识分子,并无“沉默的权利”。在时间的暗室中,龚自珍大胆批判社会时政的黑暗腐朽,他的万丈雄心就在于“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
作为诗人、思想家,龚自珍的著作不像有的人煌煌几十卷,其精华一册能收,可那是淬火过的金子、打磨过的钻石,是一把“锋从磨砺出”的宝剑。笔不异剑,剑不异笔,这是置黑暗而生孤勇。在千年皇权“家天下”、愚民弱民统治的大背景下,出了个这么刚硬的龚自珍,也是一个奇迹。
真正的知识分子,并无“沉默的权利”。在时间的暗室中,龚自珍大胆批判社会时政的黑暗腐朽,他的万丈雄心就在于“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跋卤是迳畈蛔猿帧保谥畚摹睹髁悸邸分?,他列举了朝政种种弊端之后,发出“奈之何不思更法”的感慨?!吧弦揭焦?,其次医人”,这为的是“医国”。但龚自珍谦谨地说,“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我哪里敢自称是医国的能手,我只是贩卖古时的药方,“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
“一种春声忘不得”,龚自珍是在至暗的寒夜里发出春天般的声音。
然则,从来浊世并不待见批评者,危险的阴翳时刻笼罩着。包括魏源在内,龚自珍的许多朋友都担心他因文得祸,被寻章摘句,被罗织罪名,被开杀戒,所以劝他不要在酒酣耳热之际放言无忌,劝他将文章中锋芒毕露的观点删除——“常州庄四能怜我,劝我狂删乙丙书”。但,这显然是他不能够接受的。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是龚自珍著名的诗句。区区两句话十四字,将清廷高压政策的制度环境、文人士子噤若寒蝉的境况,表述得淋漓尽致。龚自珍当然深知文字狱的残忍与血腥,所以说“第一欲言者,古来难明言”。
有清一代,在高压政策之下,汉族知识分子总量锐减。清政权稳固之后,文字狱持续了一百多年??涤呵?,大小文字狱竟多达数百起,这是史无前例的对知识分子的广泛镇压,尽管三千年文祸一脉相承。
盛世大兴文字狱,庸愎最憎知识人。所谓的“盛世”,让统治者有了更多的摧残“不听话”知识分子的能力动力和自信自负。文字狱牵连之广、处罚之重,令人匪夷所思。清初发生了浙江湖州府的“庄氏史案”,关押在杭州狱中的就有两千多人,其中判“重辟”和凌迟的就有近百人??嵴?,地方官也是宁严勿宽、变本加厉。这桩文字狱,对江南士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文化生态是一个严重的摧残。同在浙江,杭州湖州距离不远,龚自珍当然深知文字狱的厉害,黑暗记忆是恒久的。
清廷日常对付知识分子,弄的是“约束之,羁縻之”那一套;对于那些记录知识分子思想言论的书籍,则是广泛收禁焚毁,禁书毁书数量之巨、范围之广,也是史上空前。什么是黑暗?黑暗就是看不到真相,辨不明真伪,见不到真人,听不到真话,摸不着真心,出不了真知,说不出真理。统治者最愿意看到的是知识分子吓破胆,苟且于现实现世,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度一生。时间久了,士人们也就渐渐进入“低层次认知闭环”。所以清代初叶和中叶,深刻的思想理论著述一片空白。直到进入十九世纪,尤其到了道光皇帝这朝,清政府迎来“衰世”,左支右绌,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力大为削弱,才重新冒出龚自珍等智识者,他们的思想,透出了启蒙的理性光芒。
“著书慷慨识忧时”,像龚自珍那样特立独行的精神、批评批判的言论,才是璀璨的光。正如魏源所说的,“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作者系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