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学历教育不是做生意
■熊丙奇
教育部近日发布《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豆娑ā分赋觯咝Sρ细窆娣斗茄Ю逃猩形?,不得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等名义举办课程进修班;面向社会举办的非学历教育不得冠以“领导干部”“总裁”“精英”“领袖”等名义,不得出现招收领导干部的宣传。
非学历教育被冠以“领导干部”“总裁”“精英”“领袖”等名义,其实就是搞噱头,给人感觉这不是搞教育培训,而是搞成一个“权势俱乐部”,是结识企业家、领导,发展人脉关系的平台。毫无疑问,这偏离了非学历教育的定位,不但影响高校的形象,还涉嫌虚假宣传。对此做出明确的规范、限制,是正本清源,让非学历教育回归非学历的定位。
相比于学历教育,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由于不能给参加培训的学员一纸文凭,因此更应该强调培训的质量,以高品质的培训内容吸引学员。但是,有的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却打起“擦边球”,如举办“硕士、博士课程班”就属此类;或者用学校的品牌为学员“贴金”,给培训班取一个“高大上”的项目名,并把搭建高端人际关系网作为培训班的“卖点”。这其实就是用学校的牌子做生意。
对高校的非学历教育进行规范,要求高校摆脱做生意的思路,重视维护学校品牌、声誉,理顺非学历教育管理体系,打造有特色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一是要让非学历教育向做教育“回归”。通过举办非学历教育赚钱,会带来品牌管理、质量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二是非学历教育向非学历定位回归。非学历教育不能变为“刷经历”“混圈子”,这会误导非学历培训的方向,还可能由此产生利益输送等不良现象。
高??狗茄Ю逃窍蛏缁岱浣逃试?,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作用。因此,要积极规范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提高非学历教育质量,以此树立高校的社会服务形象。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