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炮约免费-51品茶风楼阁全国,快餐500元2小时联系,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百年政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1-11-02 15: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孜孜探索,使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了“铸魂”,党校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主业主课,确?!暗承P盏场甭涞绞荡?,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入脑入心。

第二届“香蜜湖论坛”10月14日在深圳市委党校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和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齐聚深圳,以“百年政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题,进行理论研讨、学术交流。发言嘉宾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征程,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创新、深圳都市圈规划等,作了具有先锋性的思考,提出了建立新发展格局的数理模型等极具原创性的新观点,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理论作出了积极探索。

在新起点上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张广宁

一、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寻史

一百年,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却是沧桑巨变的一百年,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光辉史册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孜孜探索,使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典范

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于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转折点,成长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1979年4月,广东省委老书记、省委党校老校长习仲勋同志向中央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圳广大干部群众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创造了1000多项改革的“中国第一”,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跻身亚洲城市前五、全球城市30强,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的实践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如今,深圳正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和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伟大征程中,努力谱写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诗篇。

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起点上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相比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难度更大、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实现之时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成就前无古人的旷世伟业,为全人类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完成的。“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泵娑允澜绨倌晡从兄蟊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地,这些年,广东之所以能够书写新时代崭新篇章,最根本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继续弘扬特区精神,肩负好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冲锋舟”,奋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从理论内涵看新发展格局主要特征

■宋晓东徐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闭馍羁滩髁诵路⒄垢窬中枨笄R└?,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逻辑,基于此笔者认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内需是新发展格局的主导力量。从流通环节看,国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要素和商品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劳动力、资金和商品跨地区流动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市场一体化程度显著加强。未来国内贸易规模将继续增加,从而强化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数据来看,1978—2019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已由22%左右上升到53.9%。基于服务业的可贸易性弱于制造业产品的特点,随着服务经济比重的上升,本国消费的比重将随之提高,这也印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客观现实性。

外需是新发展格局的激发力量。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仅依托部分参与国际循环的地区和企业,根本上需通过改革开放激活整个经济系统的内生动力,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的畅通。外需或者国际循环更多起到了激发内需活力的作用。按照支出法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核算,代表内需的国内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者。

供给侧改革是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的是要实现和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推进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又要求优化供给、合理有效扩大内需,而且供给与需求必须数量比例平衡、质量匹配、结构协调合理。我国国民经济循环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供给结构不优、内需不足、高新技术引进受限加剧、外需也难以扩大,所以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必须坚持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动态平衡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模式。新发展格局呈现的是动态的平衡模式,体现为国内大循环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引导、控制力的增强,国内供给体系的完善和供给质量的提高,国内大循环的畅通程度和稳定性的增强以及国内大循环对中国有效参与国际循环的支撑作用的增强四个方面。

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良性互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形成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需要强调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干,而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上能够自给,做到不受制于人,在此基础上,中国仍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循环。

(宋晓东:深圳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徐灿:深圳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博士后)

党校:中国共产党成功“秘密武器”

■陈少雷王定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校的办学成就,国际上有识之士也赞誉有加。一些外国政要对我们党办党校的举措赞叹不已,称之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武器’?!钡承W魑懊孛芪淦鳌?,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供给的先导地。思想引领行动,道路决定命运?;毓说车陌倌旯饣岳?,党校在重大历史关头,总是出思想、聚智慧、辟路线、促共识,充分发挥了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

比如,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报告,拉开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序幕,党的高级干部齐聚党校,通过深入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剖析,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

再比如,1978年5月,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要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早是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的。党校由此成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策源地和主阵地。

这两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解放和道路抉择,都是在党校发起的。在日常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各级党校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库作用。

二:意志统一的主引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中国执政,要凝聚14多亿人的共识,首先要凝聚9500多万名党员的共识。这其中,关键是要凝聚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

历代中央领导都把党校的讲台作为统一意志的平台。毛泽东同志到党校作报告和演讲至少20次,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多位领导人都曾担任过党校教员。

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党校发挥着统一全党意志和行动的“主引擎”作用。

三:铸魂赋能的锻造地。党校铸的“魂”,是信仰信念之魂、党性修养之魂、理论武装之魂。

为了“铸魂”,党校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主业主课,确?!暗承P盏场甭涞绞荡Γ孤砜怂贾饕逯泄钚鲁晒肽匀胄?。

党校赋的“能”,是善于作为之能、敢于斗争之能、增强本领之能。

革命时期,党校培养的是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干部。和平时期,党校培养的是具有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围绕八种本领、七大能力、政治三力等,各级党校打造了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赋能模式。比如,训战赋能——把培训和实战相结合,使学员在真刀真枪中提升能力本领。现场赋能——组织学员到企业、社区、园区,近距离、全方位学习经验、提高能力?;ザ衬堋ü咐健⒈缏凼?、演讲式等多种形式,变“单向灌输”为“多向赋能”。

回首过去,思想供给、意志统一、铸魂赋能等充分彰显了党校作为“秘密武器”的巨大威力。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密武器”必将擦得更亮!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党??翁庾橹幢嗜耍?/p>

深圳如何迈向全球标杆城市

■李永清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翁庾槎源苏箍芯俊?/p>

深圳离23个全球主要标杆城市有何差距?

在23个全球主要标杆城市中,对外联系,深圳排第11位?;∩枋┝抵械暮娇樟蹬诺?4位。企业联系中的科技企业对外联系排名最低。人才联系中的对外联系排第23位。

深圳的硬件环境排第18位。机场基础设施得分与伦敦、东京、巴黎、纽约等城市存在数十倍的差距,网络信息下载速度仅为12.6Mbps,上传速度仅为7.5Mbps,排在末位。

深圳的软件环境排第16位。市场化指数处于最后一个档次;高等教育无论是从高校规模、高校水平,还是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角度来看,与全球主要标杆城市相比均处于劣势地位。

生活环境深圳排第21位。深圳的居住成本排第1位;医疗健康指数排第23位,消费水平不仅低于23个全球标杆城市,而且还存在巨大差距。

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何以可能?

深圳能够把握全球大势和掌握历史主动。深圳是一个善于抓住全球大趋势下大机遇并能脱颖而出的城市。这样的城市特质,能够助力深圳成为全球治理的“新秀城市”。

建设全球标杆城市有党的领导和国家意志的强大支撑,“双区驱动”“双区叠加”为深圳未来聚集全球更多优质资源提供了保障。深圳处于内循环和外循环的交汇点,具有带动区域发展的优势区位和形成全球标杆城市的高水平腹地,完全有条件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

深圳有自我赋能的“独门绝技”。深圳是全国“最年轻”“最拼”的城市,正处在风华正茂的黄金岁月。深圳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显著的体制机制优势、独特的城市软实力和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何以可为?

“三级跳登顶”战略。深圳要以三级跳的方式登顶全球城市金字塔。第一跳进入第二梯队(前50名),第二跳坐稳第二梯队并缩小与第一梯队的差距(前20名),第三跳进入第一梯队前列(前5名)。

新运河战略。按部就班是不可能实现“三级跳登顶”的,必须在第三梯队与第一梯队之间,开凿一条“数字运河”,“三步并作一步走”。

软营销战略。推动软实力与硬实力融合、转化、并进,加快建设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折叠空间战略。要有上天下地入海术,向地下折,向空中折,向大海折,深圳现有的1997平方公里土地还可折上折即精耕细作,出高产田。

巧入圈智出圈战略。一方面,推动深港市场一体化和广深一体化;另一方面,跳出粤港澳大湾区,织密与全球顶级城市圈的联系。

(作者系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课题组执笔人)

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彭姝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敝泄较执〉昧死沸曰曰统删停挂桓?4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了绝对贫困,彰显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展现出极富生命力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关键在于党把握历史主动的能力。这种历史主动鲜明地体现为:“两论”和“三性”:“两论”是指认识论与方法论,“三性”是指创新性、人民性和自主性。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运用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首先在于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通过持续的理论建设,看清历史前进的方向,并主动为争取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善用辩证法抓历史机遇,成于方法论的科学。党总能在紧要关头,把握重大历史机遇,主动破局、步步为营,最终带领国家由弱变强,这绝非偶然,而是与其善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密不可分。

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铸就了创新性的品格。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不是简单被动地应对外部压力,而是全方位自我塑造、自我净化,不断从过去的成绩和经验中解放出来,主动站在历史前沿探索新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性品格。

中国共产党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展现了人民性的本质。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动人民创造和共享现代化成果,真正展现了党的人民性本质。

中国共产党破除“西方中心论”,彰显了自主性的自觉。世界上很多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失败,都是由于缺乏思想和实践上的独立性,盲目融入西方而造成的。中国既积极融入世界,加入全球化进程;又坚持以我为主,保持自身发展的自主性,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面向未来,进行“无人区”的探索将成为党领导现代化事业的常态,如何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显得尤为关键。深圳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荣使命,更应树立历史自信,充分发挥历史主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的探索作出深圳贡献。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

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途径

■范绍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毕执魑澜绯绷骱腿蛐栽硕?,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外源性走向内生性,从单一走向全面,从模仿走向超越。

从被动外源性走向主动内生性现代化。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稳定性,中国被迫加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试图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方案,这些现代化方案都是外源式的,即经济上效仿西方工业化路径,政治上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文化上尊崇西方文明,结果并没有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文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主动创造性地找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一种内生性现代化方案。

从单一走向全面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侧重经济的现代化,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现代化的领域从经济、科技、国防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时,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且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协同推进的现代化,还涵盖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从模仿走向超越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模仿和吸纳现代文明,也根据本国国情,创造性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初步建构对现代化阐释的话语体系,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探索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的途径,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跃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和全新选择,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系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教授)

深圳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挑战和对策

■李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四五”时期与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彰显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大国担当。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先行示范标准推动碳达峰迈出坚实步伐。”制定碳达峰实施路径,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聚焦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阶段目标,深圳要勇担使命、勇当先锋,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深圳率先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碳排放增量压力巨大。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在经济实力、发展质量上跻身全球城市前列,这要求深圳经济社会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8%,经验数据表明,大部分国家在“碳达峰”时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30%以下。与此同时,深圳规划的总部建设项目、大型公共设施、铁路枢纽、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以及较大规模城市更新,都会带来大量的能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

碳减排工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持续减排空间有限。从能源强度来看,2020年,深圳的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碳减排工作已达全国领先水平,继续降低能源强度难度大、费用高。从能源结构看,深圳用能来源于电网,煤电、气电、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为44:23:33,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约为56%,同样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结构减排空间有限。

本土资源禀赋不足,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不容乐观。除南山妈湾电厂、大鹏电厂等传统煤电外,深圳没有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由于新建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将受到环境容量、城市规划、土地等因素制约,所以深圳能源供给从传统煤电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难度较大。

深圳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翁庾槿衔钲谑性谡铰陨嫌Φ弊龅较刃杏胧痉恫⒅?,兼顾碳达峰与碳中和双重目标,统筹“双区建设”与“双碳示范”,既要走在全国前列、提前实现碳达峰,又要避免操之过急、陷入“双峰”陷阱,努力形成规划科学、措施合理、执行有力的碳达峰路径,树立现代化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圳样板。

在推广低碳建筑方面,建立低碳建筑相关标准和优惠政策,对新建建筑全面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对存量建筑有计划进行低碳零碳改造;在推进区域合作方面,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整体规划,与周边城市开展相关合作;在技术研发方面,充分发挥深圳科技优势,建立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创新机制和技术应用体系,培育相关产业集群,培养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从丰富市场手段、发展绿色金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财政保障入手,高标准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作者系深圳市委党??翁庾橹幢嗜耍?/p>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