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转义、述行: 意识形态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机制—论保罗·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作者:孙云霏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德曼将意识形态与美学在认识论范畴上进行关联,认为二者均是“意义和理解过程的一种现象论”。美学意识形态的实质是语言认识模式的“转义”结构,既与物本身无关,又无法闭合自身,因此具有不确定性。述行模式要抹除其由之而来的认知模式,以此终止认知的不确定,并转向自身的力量和效用。但德曼认为这一抹除无法完成,物质已铭写入“转义”的图示,与述行模式始终并置,且以将来到场的方式对后者进行打断。德曼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从语言机制的内在理路揭示了政治话语和政治行动间的自毁关系,指涉出当今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某种趋向,并提出“物质的事件”的历史观。
德曼的理论含括人认知和建构世界的各方面,如希利斯·米勒指出,德曼是对“整个人类生活的活动场所和基础”[28](P48)进行思考。且各领域间存在同构性,原因在于德曼的各概念并非实体性的,而是关系性的。语言的认知模式即连结现象和认知的转义结构及效果,语言的述行模式即从认知而来又对其进行抹除的力量和效用,物质则既参与认知、又使认知具有不可靠性,既被述行压抑,又作为潜在的可能性颠覆它。安杰伊·沃明斯基将其概括为“三个‘语言的模式’:转义的、述行的、铭写的”[25](P15)。因此,整个关系场域中存在着三种力量,一种是认知的形式效果强行加于事物的力量,一种是述行的“履行式”的力量,第三种是物质的“原始的力量”。德曼的理论从始至终围绕“批评性的语言分析方法”[12](P121),分析三种关系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解构,既包括主体观、也包括历史观,既包括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也包括对政治性问题的批判。
以德曼前期对卢梭的《忏悔录》所进行的解构主义批评为例,他认为,“忏悔是以真理的名义克服罪孽和羞耻;是对语言的认识论的运用”[4](P264)?!扳慊凇痹谖谋局惺且桓觥罢加杏钡淖骞?,偷窃丝带(对丝带的欲望)意味着卢梭对玛丽永的欲望、卢梭的偷窃又必须由玛丽永代替实施(幻想中玛丽永对他的欲望),却表现自己为“自为”存在的绝对真理;同时,“辩解就是他称之为敷衍性(performative)言说”[4](P267),“辩解”在文本中是以隐瞒的方式重述暴露自我的欲望,并对占有欲望进行压抑;但还存在第三种类型,在卢梭被盘问时不假思索地说出玛丽永的名字,“不假思索”使得欲望、兴趣和名字选择间的因果关系彻底断裂,“玛丽永”因而成为一个“自由能指”、与其他能指无异。这个自由能指先于认知和述行,既可以参与到转义链中,也可以凭借自身的无动机性打断所有辩解。因此,在文本中,认知与述行、创建与消解同时存在。德里达在谈及文学时也指出,“文学作为历史性建制有自己的惯例、规则等等,但这种虚构的建制还给予原则上讲述一切的权力”[29](P4),他认为,一方面,文学的叙述性虚构是一种创始的发生,它既是述行的、也是述事的,“为了成功,该行为必须通过指涉某些事态来使人信服,但为了成功,它也必须创造出它指涉的事态”[30](P131),另一方面,创始言语同时讲述并不在场的“记忆”、讲述未能发生的事,使它们从当下被抑制的状态中释放出来,这就让讲述无法结束或建制无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