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炮约免费-51品茶风楼阁全国,快餐500元2小时联系,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单世联  2021-08-30 15:17  新传播    【字号:  

蔡元培所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念与实践,不但有效地配合了20世纪初的“非宗教运动”,也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在现代中国的独特地位,且与当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产业”等文化行动直接相通。作为一项现代规划,“以美育代宗教”蕴含着价值分化、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三个原则,而其成立与否关系到对宗教在中西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宗教与道德及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判断。蔡元培的现代立场、道德关切和民族情怀表达了自觉的现代诉求,也忽视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及其顽强生命力。在主流知识分子的集体参与下,此项规划塑造了现代文化对宗教的冷漠心态,其影响至深且远。


综上,在价值分化、信仰自由、人道主义等基本议题上,蔡元培坚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并因此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对中国新文化提出了一套框架性规划:“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盵24]这个规划是伟大的,但并不周延。专制与迷信必须“去”,而宗教却并未远“去”。迄今为止的艺术繁荣与科学进步,并未完全取代宗教。现代性降低了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分量,但宗教复兴也确实是20世纪的重大文化现象。因此,对蔡元培的规划,还有深入研讨的必要。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评论。

第一,宗教是否就是“迷信”?蔡元培基本上否认了宗教的精神价值及人的宗教需要,也无视信仰问题的复杂和深度体验,而片面地把宗教与原始文化、特别是与迷信等同起来。他习惯于用“未开化”“旧思想”来指称宗教。[25]对蔡元培来说,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提倡宗教,只能是乌烟瘴气的迷信活动。“以美育代宗教”就是用自由的、人道的、伦理的文化来代替迷信的、愚昧的、强制的文化。这里就有一个对宗教的认识问题。宗教当然有迷信的成份,但宗教并不等同于迷信。有关宗教与迷信的辨析,是基督教神学文献的主题之一。无论是佛学典籍还是阿奎那等人的神学文献,都表现了理性精神和内在逻辑,绝不是简单的迷信。就宗教活动而言,蔡元培所看到的现象当然存在,但即使在教徒会众乃至一般宗教信仰者的“迷信”心理中,也还有非迷信的复杂成分。客观地说,伟大的宗教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智信。在当时“非宗教运动”的高潮中,学者屠孝实就已指出:“据宗教学研究的结果,世界上从古到今曾经出现的宗教种类很多,也是崇拜多神的、一神的、自然的、祖先的、动物的;也有主张超神的、泛神的、无神的。对于作威作福的神鬼信仰,固然大多数宗教是如此,实在并不是宗教的必要条件。至于离奇的迷信,更不是宗教的要素,例如小乘佛学经典只是明明白白地说理和讲修养之方法,并没有什么稀奇古怪还反科学的神话在里头;然而我们能说因为小乘佛学没有迷信就不叫他做宗教吗?照实说来,宗教和迷信原是两个概念?!盵26]


[24]蔡元培:《社会改良会宣言》(1912年2月23日),《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20页。

[25]李石曾等:《非宗教大同盟宣言》(1911),唐晓峰、王帅编:《民国时期非基督教运动重要文献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536页。

[26]屠孝实:《科学与宗教果然不两立么?》(1922),唐晓峰、王帅编:《民国时期非基督教运动重要文献汇编》,第49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